让植根于中医药沃土的瑰宝不断传承创新 |
![]() |
近日,第九届阿胶滋补节在山东聊城举办,让国宝阿胶再一次赢得了世人的关注。尤其是,九朝贡胶在古老的贡胶工坊里再度开炼,传承了千年国宝阿胶的炼制技艺,也让中医药滋补文化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灿烂一页,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而言,可谓“发源滥觞者也”。
中医药文化中的滋补养生之道更是根植于民生沃土,汇集和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维护健康、强健体魄、防治疾病的生之要义。但自19世纪开始,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中国,很快占领了主流市场。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治疗设备、高明的外科手术、临床效果、立竿见影的药品等等,现代西医主体地位的巩固导致国人对中医以及中医文化的概念愈发淡薄,还有不少人将中医药看作是老古董,是老年人的“专利”。中医药的潜力未能充分激发释放,理论和技术创新跟不上时代,产品不符合当代人的食用习惯,以致特色与优势弱化,社会认知度和认同感较低。如何找准传统和现代结合点、将古老和当下融合,是摆在几乎所有古老中国文化遗产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这一点来说,阿胶创新传承的经验值得借鉴。早在3000多年前,阿胶就已在中国大地流传,是众多中医药典籍最早记载的“滋补上品”、“补血圣药”。1915年的首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山东阿胶曾作为中国优质产品的代表荣膺金奖。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中药滋补文化“活化石”的阿胶也曾面临步履维艰的发展困局。二十世纪初,阿胶行业降价形成恶性竞争,顾客群体日益走向老龄化、农村化、低收入化,城市高收入人群则开始远离阿胶,更多地选择人参,冬虫夏草等滋补品。
市场倒逼企业调整发展战略,转型升级。当时阿胶行业的领头羊东阿阿胶大胆改革,实施文化营销和价值回归工程,搜集、整理阿胶医方、医案、诗词、典故,重塑阿胶“滋补国宝”的定位,让阿胶滋补养生的功效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连番多年大幅度提高阿胶出厂价和驴皮价格,为跟随品牌留下生存空间,反哺上游原料供应,将竞争指向品类外部,促使产品不断向中高收入人群迁移。同时,不仅在线下免费向顾客提供代客熬胶增值服务,并结合市场需求,创新科技开发桃花姬阿胶糕、真颜小分子等即食产品,引领了“滋补新食尚”。
如此一来,阿胶行业的“蛋糕”被做大做强,阿胶也基本舍弃不适宜时代的糟粕,仅保留中医药传统精华,彻底实现脱胎换骨。时隔百年,东阿阿胶再次抵达美国西海岸,历经展示及严格的评审,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100周年庆典中再获金奖,让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搭载国际大平台,向全世界传递中医养生文化的奥妙。
植根于中医药这一文化沃土的阿胶瑰宝不断传承创新,其滋补文化的迅速复兴,唤起了国民对中医药养生的民族记忆,亦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虽然,中医药的科学价值暂时超越了西医的理解范围,但却无可争议地弥补了西医科学在某些理论和临床医疗上暴露的短板。前段时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让全世界都见证和肯定了中药的神奇功效。这是中医药行业的骄傲,青蒿素也成为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提名工作中,中医药界9人进入有效候选人名单。社会各界和行业内外都关心、关注中医药事业发展。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多次从战略的高度对其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中医药法(草案)》也呼之欲出,将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保驾护航,为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带来重大利好。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浓缩了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医药产业,必定要借此东风、扬帆远航。
让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不仅给中医药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希望健康长寿的人类带来了福音。未来,中医药应加快现代化步伐,重视继承、挖掘和整理古代经典、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沉淀了数千年的深厚“精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推广,和现代人的生活关联,摒弃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姿态;拓展上下游链条,不能只是紧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要全力开拓新市场,全产业链布局“健康中国”,实现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还要“内外兼修”,不仅得坚持中医药学原创思维,传承和保护传统制剂工艺,保障和提高中医药“国粹”品质,同时还要加强中医药现代应用研究,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利用现代科技对中医药再开发,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更上一层楼。
科技有强弱,文明无高下。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习近平对中医药的深刻诠释,指明了中医药增进人民福祉、贡献世界的可期前景。我们期待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以极大的民族自信破除古板的思想藩篱,创新医学理念,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藏,让祖先留下来的民族瑰宝助力健康中国、惠及全人类利益,为中国文化和智慧走向世界谱写新的篇章。医药网新闻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灿烂一页,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而言,可谓“发源滥觞者也”。
中医药文化中的滋补养生之道更是根植于民生沃土,汇集和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维护健康、强健体魄、防治疾病的生之要义。但自19世纪开始,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中国,很快占领了主流市场。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治疗设备、高明的外科手术、临床效果、立竿见影的药品等等,现代西医主体地位的巩固导致国人对中医以及中医文化的概念愈发淡薄,还有不少人将中医药看作是老古董,是老年人的“专利”。中医药的潜力未能充分激发释放,理论和技术创新跟不上时代,产品不符合当代人的食用习惯,以致特色与优势弱化,社会认知度和认同感较低。如何找准传统和现代结合点、将古老和当下融合,是摆在几乎所有古老中国文化遗产面前的一道难题。
从这一点来说,阿胶创新传承的经验值得借鉴。早在3000多年前,阿胶就已在中国大地流传,是众多中医药典籍最早记载的“滋补上品”、“补血圣药”。1915年的首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山东阿胶曾作为中国优质产品的代表荣膺金奖。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中药滋补文化“活化石”的阿胶也曾面临步履维艰的发展困局。二十世纪初,阿胶行业降价形成恶性竞争,顾客群体日益走向老龄化、农村化、低收入化,城市高收入人群则开始远离阿胶,更多地选择人参,冬虫夏草等滋补品。
市场倒逼企业调整发展战略,转型升级。当时阿胶行业的领头羊东阿阿胶大胆改革,实施文化营销和价值回归工程,搜集、整理阿胶医方、医案、诗词、典故,重塑阿胶“滋补国宝”的定位,让阿胶滋补养生的功效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连番多年大幅度提高阿胶出厂价和驴皮价格,为跟随品牌留下生存空间,反哺上游原料供应,将竞争指向品类外部,促使产品不断向中高收入人群迁移。同时,不仅在线下免费向顾客提供代客熬胶增值服务,并结合市场需求,创新科技开发桃花姬阿胶糕、真颜小分子等即食产品,引领了“滋补新食尚”。
如此一来,阿胶行业的“蛋糕”被做大做强,阿胶也基本舍弃不适宜时代的糟粕,仅保留中医药传统精华,彻底实现脱胎换骨。时隔百年,东阿阿胶再次抵达美国西海岸,历经展示及严格的评审,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100周年庆典中再获金奖,让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搭载国际大平台,向全世界传递中医养生文化的奥妙。
植根于中医药这一文化沃土的阿胶瑰宝不断传承创新,其滋补文化的迅速复兴,唤起了国民对中医药养生的民族记忆,亦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虽然,中医药的科学价值暂时超越了西医的理解范围,但却无可争议地弥补了西医科学在某些理论和临床医疗上暴露的短板。前段时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让全世界都见证和肯定了中药的神奇功效。这是中医药行业的骄傲,青蒿素也成为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提名工作中,中医药界9人进入有效候选人名单。社会各界和行业内外都关心、关注中医药事业发展。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多次从战略的高度对其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中医药法(草案)》也呼之欲出,将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保驾护航,为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带来重大利好。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浓缩了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医药产业,必定要借此东风、扬帆远航。
让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不仅给中医药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希望健康长寿的人类带来了福音。未来,中医药应加快现代化步伐,重视继承、挖掘和整理古代经典、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将沉淀了数千年的深厚“精华”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推广,和现代人的生活关联,摒弃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姿态;拓展上下游链条,不能只是紧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要全力开拓新市场,全产业链布局“健康中国”,实现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还要“内外兼修”,不仅得坚持中医药学原创思维,传承和保护传统制剂工艺,保障和提高中医药“国粹”品质,同时还要加强中医药现代应用研究,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利用现代科技对中医药再开发,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更上一层楼。
科技有强弱,文明无高下。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习近平对中医药的深刻诠释,指明了中医药增进人民福祉、贡献世界的可期前景。我们期待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以极大的民族自信破除古板的思想藩篱,创新医学理念,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藏,让祖先留下来的民族瑰宝助力健康中国、惠及全人类利益,为中国文化和智慧走向世界谱写新的篇章。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Nat Metabol:神经元中的“能量储备站”——甘油三酯或在大脑代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5-07-08)
- 主论坛嘉宾日程公布!梁琼麟/孙伟 /严俊等嘉宾出席,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北京站!8月29-30日即将开幕! (2025-07-08)
- Cell重磅:华人团队首次从iPSC构建出高度血管化的肺和肠道类器官,一作已回国加入中科院 (2025-07-08)
- Mater Today Bio:3D打印可灌注血管化皮肤模型亮眼登场!自带"营养通道",模拟伤口愈合超给力,药物测试更靠谱 (2025-07-08)
- 诺华首款新生儿及婴幼儿疟疾治疗药物获批 (2025-07-08)
- 黑龙江省集中带量推销药品进下层医疗机构、进平易近营医疗机构、进批发药店任务施行方案 (2025-07-08)
- 海南省印发《三医真实天下数据使用治理暂行方法》 (2025-07-08)
- 《自然·医学》:运动是改善疾病的“通解”!临床试验证实,对于身患两种及以上共病的成年人而言,运动有益,可提高生活质量 (2025-07-08)
- 国内“三甲”医院纷纷布局细胞治疗,脐带血免疫细胞治疗迎来新机遇 (2025-07-07)
- 告别乙肝,全球首个针对慢性乙肝的细胞治疗产品SCG101V获批临床 (2025-07-0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