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医药产业需创新升级 专家呼吁“支持创新药进医保”

医药产业需创新升级 专家呼吁“支持创新药进医保”

  医药网3月22日讯 中国是一个制药大国,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2015年度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显示:2014年,我国七大类医药工业总产值达25798亿元,同比增长15.70%;累计完成销售收入24394亿元,同比增长13.06%;医药工业的利润总额达2442亿元,同比增长12.31%。

  但有些尴尬的是:活跃在这个大市场上的中国药企,大多“小、乱、散、差”。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有7000多家药企,九成为小型企业;全球制药企业50强中,没有一家是中国药企。中国药企绝大多数从事仿制药生产,研发创新药的凤毛麟角。

  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刘蓉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例说:“小小一粒牛黄解毒片,全国竟有500余家企业生产,同质化的产品必然导致价格战等恶性竞争,药品质量也难以保证。”

  3月11日公布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加快质量升级,促进绿色安全发展。

   “老百姓出国旅游热衷买国外的药品,而且大都是普药,感冒药、保健药、维生素之类的。为什么大家去国外买这些药?”张伯礼院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看了国外药店的药,包装精美、说明详细、服用方便、制剂质量也好。我们药的原料并不差,但忽视细节,不重视消费者的需求,药挺好,包装很差,给人以‘粗’的感觉。这给我们企业提出了要求,医药工业升级换代势在必行,老百姓不是有药吃就行,他们对质量也提出了要求。”

   “我们应该在药品质量上下功夫。”张伯礼院士表示,从药物制造水平讲,我国普遍达到了工业2.0水平,实现了机械化、半自动化,甚至是自动化,下一步要升级到数字化,甚至到智能化、个性化,做到工艺精密,全程质量控制。

  同时,中国医药产业需要创新。据业内人士介绍,2012年,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高达6000亿美元,但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仅为50亿美元左右。中国对全球医药创新的贡献不足5%。与此同时,美、英、日、韩等国最近几年都制定了国家层面的医药创新发展战略,中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而中国医药产业已具备了创新升级的基本条件。张伯礼院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实施以来,特别是围绕我国在新药创制关键技术方面的短板和国际上的差距,突破了新药研发的一批关键技术;搭建了一流的技术平台,并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新药研发逐步从仿制为主转向创新为主,研制成功多个重大新药,填补了多项空白;培育了一批大品种,为医改提供了好药;同时也推动了产业聚集,生物医药产业成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在专项实施过程中培育和引进了一批新药研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成为我国新药研发领域的骨干,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就是其中一位。

  2011年8月,贝达药业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凯美纳上市,一举打破肺癌靶向治疗长期被进口药垄断的局面,成为全球第三个、亚洲第一个靶向抗癌药。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将凯美纳誉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2016年1月,凯美纳的研发及产业化成果入选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丁列明介绍说:“凯美纳上市后,给中国创新药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