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药监总局治理保健品虚假宣传乱象 |
![]() |
医药网4月25日讯 国家食药监总局近日曝光了“康态胶囊”“康欣牌波尔特胶囊”两起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广告,移送有关部门查处,并将依法撤销其有效期内的广告批准文号。此前食药监总局刚刚发布《2016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重点抽检食品生产企业名单的通告》,单独列出“保健食品”,涵盖40家保健食品企业。
“监管部门对保健品行业的监管力度正在加大,这次抽检更是对保健品行业领头企业的集中体检,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体现。”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律顾问刘俊海教授说。
虚假广告、有害添加等乱象丛生
“虚假宣传是保健品行业的突出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营养师季晓芬告诉记者,保健品在宣传上常常夸大功效,故意与药品混淆。
“有的保健品并未经过监管部门批准或备案就在市场上兜售,或者在宣传内容上大大超出了监管部门批准的内容。”季晓芬介绍,某保健品经药监部门批准的保健功能为“改善记忆、延缓衰老”,但在广告宣传中,却出现了“修复受损神经细胞,调节神经平衡,提高身体免疫力,打通血液微循环”等描述。
除了播放广告,一些保健品企业忽悠消费者可谓花样百出,他们主要针对辨别能力下降但仍有购买能力的老年人群销售。“有些保健品不仅不保健还有害,保健品变成了‘毒品’。”季晓芬说。一些不法企业利用消费者希望快速见效的心理,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违禁物品,如在减肥保健品中添加副作用危害严重的“西布曲明”等药物成分,在男性保健品中添加“枸橼酸西地那非”(伟哥)等,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这些无序竞争、没有底线的企业是保健品行业的搅局者,若不清理出局将影响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刘俊海说。
抓住领头羊加强监管力度
保健品行业存在的一些乱象表明行业监管还有不到位的地方。“简政放权不意味着监管缺位,面对行业乱象,更要加强监管,消除监管盲区、监管真空、监管套利。”刘俊海说。
此次发布的《2016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重点抽检食品生产企业名单的通告》列出28大类共1452个企业,其中保健品企业40家。保健茶领域龙头碧生源、哈药集团制药六厂等龙头企业均榜上有名。
“生产企业的态度,决定了商品的市场生命。”季晓芬说,对于保健品这种较为特殊的商品,若生产企业抱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避过风头后换个包装再上市”的侥幸心理,不仅容易触犯食药监法律法规的底线,而且会对广大消费者造成严重伤害。
“企业是第一责任人,此次抽检就是要抓住领头羊,不放松对大企业的监管,以带动规范整个行业。”刘俊海说,“越是大企业越是应该带好头,要配合、协助抽查,不能躲躲闪闪、讳疾忌医。”
购买保健品认准“蓝帽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关注健康,更讲究均衡营养。近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蛋糕持续扩大,2015年市场规模已增至4500亿元。国内外制药企业、食品企业都很看好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也很重视中国保健品市场。
“坑蒙拐骗、虚假宣传的保健品企业终将招惹麻烦,而尊重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按照诚信经商的原则研制、生产和推广的保健品企业,才能赢得市场。”季晓芬说。
如何挑选保健品?季晓芬建议:注意区分保健品和药品,不能以保健品完全代替药品治疗疾病;认准“蓝帽子”,即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标志,不能购买来历不明、生产厂商模糊甚至具有“三无”特征的保健品;要谨慎对待保健品的宣传功效,对于明显夸大其词、具有诱导购买性质的宣传描述,不可一味轻信,而应该征询医疗机构或专业人士建议。
医药网新闻
“监管部门对保健品行业的监管力度正在加大,这次抽检更是对保健品行业领头企业的集中体检,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体现。”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律顾问刘俊海教授说。
虚假广告、有害添加等乱象丛生
“虚假宣传是保健品行业的突出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营养师季晓芬告诉记者,保健品在宣传上常常夸大功效,故意与药品混淆。
“有的保健品并未经过监管部门批准或备案就在市场上兜售,或者在宣传内容上大大超出了监管部门批准的内容。”季晓芬介绍,某保健品经药监部门批准的保健功能为“改善记忆、延缓衰老”,但在广告宣传中,却出现了“修复受损神经细胞,调节神经平衡,提高身体免疫力,打通血液微循环”等描述。
除了播放广告,一些保健品企业忽悠消费者可谓花样百出,他们主要针对辨别能力下降但仍有购买能力的老年人群销售。“有些保健品不仅不保健还有害,保健品变成了‘毒品’。”季晓芬说。一些不法企业利用消费者希望快速见效的心理,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违禁物品,如在减肥保健品中添加副作用危害严重的“西布曲明”等药物成分,在男性保健品中添加“枸橼酸西地那非”(伟哥)等,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这些无序竞争、没有底线的企业是保健品行业的搅局者,若不清理出局将影响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刘俊海说。
抓住领头羊加强监管力度
保健品行业存在的一些乱象表明行业监管还有不到位的地方。“简政放权不意味着监管缺位,面对行业乱象,更要加强监管,消除监管盲区、监管真空、监管套利。”刘俊海说。
此次发布的《2016年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重点抽检食品生产企业名单的通告》列出28大类共1452个企业,其中保健品企业40家。保健茶领域龙头碧生源、哈药集团制药六厂等龙头企业均榜上有名。
“生产企业的态度,决定了商品的市场生命。”季晓芬说,对于保健品这种较为特殊的商品,若生产企业抱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避过风头后换个包装再上市”的侥幸心理,不仅容易触犯食药监法律法规的底线,而且会对广大消费者造成严重伤害。
“企业是第一责任人,此次抽检就是要抓住领头羊,不放松对大企业的监管,以带动规范整个行业。”刘俊海说,“越是大企业越是应该带好头,要配合、协助抽查,不能躲躲闪闪、讳疾忌医。”
购买保健品认准“蓝帽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关注健康,更讲究均衡营养。近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蛋糕持续扩大,2015年市场规模已增至4500亿元。国内外制药企业、食品企业都很看好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也很重视中国保健品市场。
“坑蒙拐骗、虚假宣传的保健品企业终将招惹麻烦,而尊重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按照诚信经商的原则研制、生产和推广的保健品企业,才能赢得市场。”季晓芬说。
如何挑选保健品?季晓芬建议:注意区分保健品和药品,不能以保健品完全代替药品治疗疾病;认准“蓝帽子”,即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保健食品标志,不能购买来历不明、生产厂商模糊甚至具有“三无”特征的保健品;要谨慎对待保健品的宣传功效,对于明显夸大其词、具有诱导购买性质的宣传描述,不可一味轻信,而应该征询医疗机构或专业人士建议。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对于做好《职业病分类和目次》施行无关任务的关照 (2025-07-10)
- 参比制剂认定陷“三无身份”窘境 业界提三点建议 (2025-07-09)
- 《对于规范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价钱名目的关照》政策解读 (2025-07-08)
- 湖北省省内异地就医住院用度按病种分值付费(DIP)结算清理规程(试行) (2025-07-08)
- 2025年公立西医病院高质量倒退年夜会在山东举办 (2025-07-07)
- 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推动公共卫生联防联控、医疗服务平衡倒退 (2025-07-04)
- 国度药监局对于宣布优化全性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东西立异倒退无关动作的布告 (2025-07-04)
- 国度药监局对于弓足花润喉片转换为非处方药的布告 (2025-07-03)
- 对于D (2025-07-03)
- 第一光阴把握!首个国度级低温安康危险预警来了 (2025-07-03)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