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夺金点优势不再 运动员近视或是新隐患 |
![]() |
近日,里约奥运会中国六大强势项目射击、跳水、体操、举重、乒乓球、羽毛球比赛逐渐落幕。截止发稿前,除乒乓球外,其他几大传统优势项目或折戟沉沙,或失误频频,严重低于往届奥运在这六大项目上取得的数量(00年28枚、04年22枚、08年36枚、12年26枚)。金牌、奖牌总数均落后于英美,且随着赛艇、自行车等英美优势项目的展开,逆袭难度颇大。
对于这一现状,尽管日益成熟的网民不再唯金牌论,却也不得不让人深思中国奥运如此失利的原因。在青黄不接、伤病缠身、黑裁频现、策略失当等突出因素之外,不难发现,今年奥运军团成员近视人数也高于往年,如夺金大热门宁泽涛、易思玲、杜丽,以及身怀“洪荒之力”的傅园慧等均是近视眼。而近视看似于运动员无碍,实则难以应对运动员的高强度训练和高要求表现。以游泳运动员举例来说,近视导致50米转体后因看不清参照物游歪是必须且难以克服的问题。
但我国在运动员近视这一问题上,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即使国内近视矫正手术已与国际水平接轨,国内对于近视矫正的认知、理念却依然落后,而国外近视职业运动员早在十年前,便开始通过近视矫正手术解决这一隐形问题,扫除争夺荣誉的障碍。
运动员近视日益严重 手术成国外近视运动员最佳选择
对于时常在运动的专业运动员而言,高强度的训练却可能是加深近视的重要原因。“运动可以缓解近视的前提是恰当强度和时间的锻炼,但对于运动员来说,强度过高、时间过长、持续性久,这些都只会不断加重运动员近视的问题。”中国LASIK手术创始人之一、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铮教授,在2016年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上就曾提到,“拿跳水来说,运动员入水时必须睁眼,而水波及水质等都会对运动员眼部造成冲击;游泳也是,必须在水里睁眼,但水具备放大效应且水里较暗,运动员在游的过程中,眼部运动远高于平时,极易造成眼部疲劳、红肿,进而加深近视。”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铮教授
不仅如此,王铮教授亦提到,球类运动员因需要紧盯球的运动,眼睛基本处于高负荷状态,尤其是篮球、足球、橄榄球等高对抗性的球类运动,近视对于运动员的危害更为明显。“像公众熟知的NBA球员,詹姆斯、韦德、格林等都是近视眼,他们都在球队健康管理团队的建议下分别于2007年、2011年、2016年进行近视手术,以此避免因近视带来的训练不便、投球精准度不够等问题。但我国在这方面的作为基本缺失。”
据考究,国外不论篮球、足球等常见运动,还是棒球、高尔夫球、摩托车公路赛等竞技项目的近视职业运动员,如瑞士职业摩托车公路赛车手Tom Lü thi、丹麦足球名将劳尔森、美国棒球国家联盟第一强队球员Aaron Luna等知名运动员,基本都采取近视手术这一方式解决近视问题,助力职业生涯发展。
近视手术满足运动特殊要求 我国“神枪手”王义夫是第一人
近视手术是通过改变眼角膜屈光状态的方式实现视力矫正目的的手术,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日臻成熟、稳定与安全,成为美国国防部(UOD)和美国航天局(NASA)指定的近视解决方式。在我国军事、航天领域,亦允许通过近视矫正手术,达到人才征集的近视要求。据王铮教授介绍,这也是近视手术能成为国外近视运动员唯一选择的原因之一。
王铮教授表示:“运动员对于近视解决方式,最大的需求就是要满足他们的高强度训练、较短的术后恢复时间。而国外近视运动员对于近视手术的推崇,已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它可以满足这些特殊要求,运动员在解决近视问题的同时,不耽误日常训练,并有助于日后发展。”

我国射击功勋运动员王义夫
据了解,在奥运会摘得2金3银1铜的我国射击功勋运动员王义夫,在92年奥运会男子10米气手枪上夺得第一枚金牌后,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弱化至0.1的程度,对训练和比赛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在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决赛最后一枪,因眼睛突发不适错失蝉联冠军的机会后,王义夫选择接受近视手术,于是在04年雅典奥运会重新夺得一枚金牌,经历6届奥运会后不留遗憾退役。
在运动员近视这一问题上,王铮教授亦曾指出,近视运动员的增加,从侧面反应出我国近视人群辐射面之广,我国已跃居世界首位的近视人群数量,对我国社会各方面(如军事科技、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视力要求较高的行业)造成的影响也日益显现,改善和提高对近视矫正的认知和理念,积极地选择近视矫正方式,不论是对于运动员等特殊专业人才,还是普通近视群众,都是面对未来近视带来职业冲击的充分准备。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Nat Metabol:神经元中的“能量储备站”——甘油三酯或在大脑代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5-07-08)
- 主论坛嘉宾日程公布!梁琼麟/孙伟 /严俊等嘉宾出席,2025(第五届)类器官大会北京站!8月29-30日即将开幕! (2025-07-08)
- Cell重磅:华人团队首次从iPSC构建出高度血管化的肺和肠道类器官,一作已回国加入中科院 (2025-07-08)
- Mater Today Bio:3D打印可灌注血管化皮肤模型亮眼登场!自带"营养通道",模拟伤口愈合超给力,药物测试更靠谱 (2025-07-08)
- 诺华首款新生儿及婴幼儿疟疾治疗药物获批 (2025-07-08)
- 黑龙江省集中带量推销药品进下层医疗机构、进平易近营医疗机构、进批发药店任务施行方案 (2025-07-08)
- 海南省印发《三医真实天下数据使用治理暂行方法》 (2025-07-08)
- 《自然·医学》:运动是改善疾病的“通解”!临床试验证实,对于身患两种及以上共病的成年人而言,运动有益,可提高生活质量 (2025-07-08)
- 国内“三甲”医院纷纷布局细胞治疗,脐带血免疫细胞治疗迎来新机遇 (2025-07-07)
- 告别乙肝,全球首个针对慢性乙肝的细胞治疗产品SCG101V获批临床 (2025-07-0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