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政策法规 > 痒觉门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痒觉门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12月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题为《局部与长程抑制性投射调控脊髓GRPR阳性神经元》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衍刚研究组完成。痒觉是一种与痛觉、温觉、触觉不同的躯体感觉,可在人类等多种动物中诱发保守性搔抓行为。然而,对于患慢性瘙痒的病人,瘙痒引起的持续性搔抓会导致皮肤破损、感染,痛苦异常。为从根本上缓解慢性痒带来的痛苦,需要深入了解痒觉信号处理和调控的神经机制。脊髓背角中表达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 GRPR+)的神经元在痒觉信号处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这些神经元如何受脊髓局部及延髓长程抑制性环路调控,尚未可知。研究团队结合光学与膜片钳电生理记录手段,发现脊髓背角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一个亚群——甘丙肽阳性(galanin+)神经元与脊髓背角GRPR+神经元形成抑制性突触联系,并在GRPR+神经元依赖性痒觉信号传递的门控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激活小鼠脊髓背角galanin+神经元可抑制多种致痒剂诱发的搔抓行为,而不影响小鼠痛觉行为;杀死这群神经元可增强致痒剂诱发的搔抓行为。另外,脊髓GRPR+神经元也接受延髓头端腹内侧区(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 RVM)的抑制性输入和5-羟色胺能输入。因此,局部抑制环路与长程抑制性投射均可通过直接调控GRPR+神经元活性进而门控脊髓水平痒觉信号的处理。该研究深入解析了脊髓局部环路与延髓长程环路对痒觉信号通路的门控机制。该研究由研究员孙衍刚指导,博士研究生刘明哲、陈孝军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同时研究组的梁彤雨、王蒙、张欣妍、李清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得到研究员孙强和助理研究员李玉琢的大力协助。共聚焦成像、荧光显微成像等相关工作在脑智卓越中心光学成像平台完成,胡谦、向丹、陈旭鑫、王永红、张玉梅在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工作中提供了帮助。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上海市重大专项等的资助。(100yiyao.com)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