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在临床药物研究中的神奇作用 |
![]() |
美洲大蠊 ( Periplanetaamericana) 属昆虫纲,蜚蠊目,蜚蠊科,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 3.5 亿年,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强、最古老、至今繁衍最成功的昆虫类群之一,其体内无疑具有最优秀的生物活性物质和特殊生理机制。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神农本草经》,“味咸寒,主血瘀症坚,寒热,破积聚,喉咽痹,内寒无子”,将之列为中品,属于既能治病,又能养身的中药。临床应用,历史久远,历代本草着作中均有记载。《》记载,“蜚蠊,行夜,蛗螽三种,西南夷皆食之。”,《唐本草》中称美洲大蠊“食之下气”,《名医别录》记载其“通利血脉”。药用昆虫是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应用昆虫类中药治疗疑难病证,有其独特而丰富的经验,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药物学家李树楠教授就开始以美洲大蠊为原料药做药物研究,首创了从一种动物原料药中提取分离出有不同治疗作用的多种新药的连环工艺技术,发现了康复新液对组织和细胞的修复再生作用,研制开发出康复新液。
药理作用
康复新液是从美洲大蠊提取液中分离和精制而成的生物制剂。主要成分为多元醇类及肽类活性物质,含有 18 种氨基酸。康复新液创面修复作用从药理学角度分析,康复新液富含多元醇类和多肽( 表面细胞生长因子 EGF) ,能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和肉芽组织增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面坏死组织脱落,加速创面修复。
康复新液还含有粘糖氨酸,能增强巨噬细胞和 NK 细胞 ( natural killer cell) 的吞噬能力,分泌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白三烯等物质,消除炎症水肿
临床观察表明该药有抗炎、消除炎性水肿的作用,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迅速修复溃疡面,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现代研究证实,康复新液通过抑制蛋白质及 RNA 的合成,达到抑菌抗感染的目的,使局部炎性反应减轻,渗出减少,从而促进创面愈合,且有对皮肤的刺激性小,渗透力强的特点。
第三军医大学学者研究发现康复新液可明显促进合并放射性损伤伤口的愈合,其促愈作用可能与促进巨噬细胞( Macrophage) 离子通道开放而促使细胞功能激活有关。康复新液能改善中性粒细胞 ( Neutrophils,Neu) 的自发运动和趋化运动功能,使伤口周围 Neu 数量增加和趋化功能增强,吞噬功能明显提高,利于创面清理和伤口的修复,这是康复新的促愈合作用机制之一。损伤的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s,Neu) 对其伤口愈合启动和肉芽生长有关,康复具有调节 Neu 潜在促愈启动的作用伤后伤口局部细胞数量减少和表皮细胞中表皮细胞bFGF含量下降是合并放射损伤后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康复新对伤口的细胞游走、增殖及表皮细胞分泌bFGF的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肺结核病为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特异炎症,其治疗主要通过抗结核药物的杀菌作用,而康复新对非特异性炎症有一定消炎作用。康复新对空洞型肺结核,能促进病灶吸收,加速空洞缩小及闭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康复新液还能消除炎性水肿及提高免疫力,其药效稳定,故在服用抗痨药物的基础上辅用,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痰菌的阴转率,减少服用抗痨化疗药品的毒副反应,增加患者免疫力,弥补了单纯西药化疗的不足之处,并与化疗药物起到协同作用。
有学者提出恶性肿瘤的发展可能和身体防御机能的破坏、细胞免疫的缺陷、兔疫监视失败以及机体抗肿瘤生长潜力的减少和不平衡有关。按此观点,肿瘤患者术前细胞功能全部低于正常值以下,且越大,免疫功能值越低。术后使用康复新,病人免疫功能都提高到正常值以上,且 2年内癌症无复发现象。因此,康复新可能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可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抗癌和预防复发的目的,不失为一种配合手术治疗癌肿的有效良药。
药用品种
蜚蠊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昆虫,在自然界分布极广,种类繁多,据报导,全世界有5000余种,我国分布的有 250 余种。美洲大蠊是蜚蠊科唯一有标准的可以入药的品种等的干燥成虫。面对上千种杀灭剂以及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该昆虫群体依然生存繁衍,显示蜚蠊的生命力极强,其体内或具有某种特殊物质和特殊功能。
随着对传统中药资源开发研究的需求与重视,从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医药工作者对以美洲大蠊为原料研制的康复新液等新药相继问世,广泛用于临床防病治病,疗效显着。
好医生集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生产康复新液溶液剂,并建立了国内首个美洲大蠊GAP养殖基地,科学规范的养殖技术,规模化繁殖饲养,控制药材来源的质量。为了保证其药品品质和进一步研究,2016年12月10日,由中国中药协会会上,主办的“好医生康复新液——美洲大蠊全基因组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好医生集团和四川大学共同发布了康复新液及美洲大蠊全基因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揭示了全球首个药用昆虫美洲大蠊的基因组图谱。该研究为美洲大蠊实现种源基因鉴定、优化种源及养殖技术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后研究将使美洲大蠊科学研究产生革命性的飞跃,为美洲大蠊活性成分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相关新药研发,带动美洲大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今后动物类中成药的科技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Nature:关键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望作为癌症治疗的靶点 (2025-05-17)
- Nature:修复细胞再循环中心有望治疗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 (2025-05-17)
- 《免疫》:中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毒蛋白瘫痪小胶质细胞之谜! (2025-05-17)
- 美国医改、药价与选票 (2025-05-17)
- Nat Commun:科学家揭秘机体肺部守护者!let (2025-05-16)
- Cell Metabol:揭秘FGF21逆转人类脂肪肝背后的分子机制 (2025-05-16)
- Cell Death Dis:两种信号传导蛋白在亨廷顿病中发挥着不同作用 (2025-05-16)
- “精准治肺”助力畅快呼吸 上海六院为慢阻肺患者完成支气管镜热蒸汽消融术 (2025-05-16)
- Cell重磅:CAR (2025-05-16)
- 最新研究显示,加班工作可能会改变大脑结构 (2025-05-1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