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固沙灌木环境适应性差异的水分生理机制 |
![]() |
土地退化是当今世界主要的生态危机之一,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风险。科尔沁沙地作为我国最大的沙地,其土地荒漠化风险严重威胁“京津冀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的环境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人工防风固沙灌木林的建立是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的主要措施之一,而选择适当固沙灌木树种是植被恢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沙丘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不同的固沙灌木种具有显着不同的生长表现(图1),但其生理机制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学科组、美国迈阿密大学、阿根廷国家科学与技术研究理事会的科研人员开展了合作研究,依托沈阳生态所乌兰敖都荒漠化试验站,以几种分别在流动和固定沙丘占据优势的重要固沙灌木为对象,研究了其木质部水分传导和水分利用等相关生理特征和过程,以揭示其水分生理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在沙丘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固定沙丘不同土层的含水量总体上显着低于流动沙丘。在植被恢复初期(流动沙丘)阶段,先锋灌木种具有“索取型”的水分利用策略、较高的水分传导效率和光合碳同化能力(图2),从而能够实现相对快速的生长速率,迅速占领生境并起到限制沙丘流动的作用,而相对快速的生长速率也是先锋固沙灌木应对流动沙丘环境沙埋风险的重要适应机制。而在植被恢复后期(固定沙丘)阶段占据优势的灌木种采取“保守型”的水分利用策略,具有较低的水分传输效率但更高的木质部气穴化栓塞抵抗力(图2),因此在干旱胁迫更严重的固定沙丘上具有相对更强的存活能力。在沙丘恢复进程中,固沙灌木的水分消耗对土壤的水分状况产生显着的反馈作用,而土壤水分条件的变化又对灌木的生存产生影响,植物-土壤在水分关系方面的互馈作用是沙丘植被演替的重要生理生态学基础。该研究从木质部水力结构特征和叶片水分利用策略角度,揭示了水分条件具有较大时空异质性的沙丘环境中不同固沙灌木环境适应性差异的生理生态机制。相关结果可为水分受限地区人工固沙植被建立过程中更好地遵循“适地适种”原则,以及为防风固沙灌木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基础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和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期刊。(100yiyao.com)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Nature:关键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望作为癌症治疗的靶点 (2025-05-17)
- Nature:修复细胞再循环中心有望治疗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 (2025-05-17)
- 《免疫》:中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毒蛋白瘫痪小胶质细胞之谜! (2025-05-17)
- 美国医改、药价与选票 (2025-05-17)
- Nat Commun:科学家揭秘机体肺部守护者!let (2025-05-16)
- Cell Metabol:揭秘FGF21逆转人类脂肪肝背后的分子机制 (2025-05-16)
- Cell Death Dis:两种信号传导蛋白在亨廷顿病中发挥着不同作用 (2025-05-16)
- “精准治肺”助力畅快呼吸 上海六院为慢阻肺患者完成支气管镜热蒸汽消融术 (2025-05-16)
- Cell重磅:CAR (2025-05-16)
- 最新研究显示,加班工作可能会改变大脑结构 (2025-05-1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