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通过中医怎么预防 |
![]() |
简单科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繁多的微生物,有些对人有害,有些对人无害,有些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致病,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推测,此次新型冠状病毒3月中下旬就会消失,气温上来了,病毒在自然界就失去生存的条件了。冠状病毒家族中共16种,自然条件下不致病的有9种,致病的6种,加上这次的病毒为第7种致病的病毒。特点是毒性没有SARS强,但易感染,传染性强,在自然条件下存活时间长,感染后潜伏期长及隐性传染。目前对新冠肺炎的研究时间短,尚未发明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上只能做到对症,支持处理。当人体的抵抗力及免疫力上来了,病也就治愈了。
中医治疗篇
对这次新冠肺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及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都提出,本次疫情均以寒湿为基础,北京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照以一剂祛湿解表,获得良好效果。2月2日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组印发《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治疗中推荐使用中药协定方的通知》中西医联手。在武汉抗击疫情的正面战场,中医药可谓捷报频传,治疗上以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散、神术散、九味羌活丸、藿香正气丸为基础,解表祛湿,药物以羌活、独活、柴胡、藁本、苍术、细辛、白芷、川芎、前胡等。解表发汗,祛湿辟秽。致邪有出路,湿邪无外乎“汗法”、“平淡利湿法”,“下发”,病急邪在表,首当以汗法,让湿邪从皮肤随汗而出,中晚期方用“下法”“利湿法”,所以药后当以出汗为要务,所谓“开鬼门”者也。通俗理解,通过汗法可使身体血液、淋巴系统的功能正常运转起来,肺的渗出就会减少。所谓肺主皮毛,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药后当有汗,无汗则药量不够,再服重汗出。平时治感冒或流感病毒感冒是一样的。以上方子,只是针对寒湿病。如三月下旬后方子当变,不能守一方治百病,中医的辩证论治是讲时间和季节的,人之体质各异,病有轻重,邪入有深浅,治疗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大家不必恐慌,中医很有办法治疗这次疫病。
预防篇
对于疫情来说,人类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疫病的抗争史,古代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中国有,国外也有。当前美国的乙流感1900万人感染,病死上万人,也很严重,还有前几年的“中东呼吸综合症”,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感染”特别是后者,病死率90%非常可怕。
那么预防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防护(一):隔离,口罩,洗手,通风,消毒这里不作阐述。
防护(二):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同时也是笔者母校的老师)的2张预防疫情的方子,个人认为方子思路清晰,用药精准。
(1)“防疫香囊”配方:
选药思路:重在芳香辟秽,化浊解毒
建议处方:藿香10g、苍术10g、白芷10g、草果10g、菖蒲10g、艾叶10g、 冰片5g
共研细末,制成香囊,佩戴胸前,普通大众皆可使用
(2)“防疫茶饮”配方
选药思路:重在清养肺气,轻清透达,芳香辟秽
建议处方:荆芥6g、藿香6g、苏叶6g、太子参10g、南珍参10g、野菊花10g
水煎,每日一剂,连服3天
因个体的差异可请专业中医师作调整。
防护(三):
不管是本次疫情还是2003年的“非典”都出现一个情况,被携带病毒者传染后发病,而带“毒”者反而没有发病。“非典”的一位北京“毒王”传染了很多人,而患者的妻子,一直陪护到出院都未有感染,这就提到了一个人体免疫力的问题,那么如何增强人体免疫力呢?
下面分享一则国外预防疫情的案例,二十世纪初,日本爆发了大规模的流行性肺结核。当时尚未出现有效的抗结核菌的药物,感染者高达120万人。当时日本总人口为6000万占全国人口的2%,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据,病死率也很高,作为日本的“国民病”肺结核使日本的医疗界束手无策。时有京都大学校医学部教授原志免太郎博士(1882年~1991年)发现采用中国古代灸足三里穴的办法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常灸足三里穴后能使人不易感染肺结核,感染者灸后病情好转,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来日本政府推广国民灸足三里穴,并将此成为日本的一项健康政策。
早在唐朝时,142岁的药王孙思邈(541年~682年)就提倡常灸足三里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建议人们常灸足三里穴。现代医学也证实足三里穴是一个长寿穴,强壮穴。民间尚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谚语。本次疫情的预防,推荐灸足三里穴,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所谓“正气存内,外邪不可干”
平时大家会觉得用艾条灸足三里不方便,非专业人士找不准足三里穴,这里推荐一款方便,安全又能找准穴位的现代温灸仪——<span style="color:#333333;font-family:-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background-color:#FFFFFF;font-size:24px;">三里宝温灸仪。方便安全才能坚持常灸。珍爱生命,为健康加分,就灸足三里穴吧。平时也可作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好方法。

- 相关报道
-
- 浙江大学第64期“基因组科学”研习班2025年招生通知 (2025-05-22)
- npj Breast Cancer:延长母乳喂养时间或能避免一些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生! (2025-05-22)
- 小堂浴疗仪亮相老博会:从纳米助浴到小分子团浴疗的"心"飞跃 (2025-05-22)
- 同济医院携手东方有线推出一站式科普平台“食管健康361N” (2025-05-22)
- Science:新研究开发出深层组织体内声打印平台,有望实现精确的药物递送 (2025-05-22)
- 一盏灯健康平台获“年度健康产业IP标杆” 与创客匠人联合打造健康IP新生态 (2025-05-21)
- Cell重磅:华人团队开发新型镇痛药物,效果突出且避免成瘾等副作用 (2025-05-21)
- Cell Metabolism:刘丹倩团队揭示大脑过氧化氢信号调控睡眠稳态新机制 (2025-05-21)
- AD:贾建平团队发现,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与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77%有关! (2025-05-21)
- 新形势下中国医药创新突围之路上海见分晓 (2025-05-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