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蓝藻光合作用光系统I捕获光能和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研究获进展

蓝藻光合作用光系统I捕获光能和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研究获进展

2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energy and electron transfer of the photosystem I–IsiA–flavodoxin supercomplex 的研究论文,该项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梅/常文瑞课题组与章新政课题组合作完成的。

光合蓝藻(Cyanobacteria)是海洋区域主要的有机物初级生产者,并具有光合效率高、生长速度快和易于进行基因改造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基因工程宿主菌,也是光合作用研究的模式生物。蓝藻所生存的自然水生态系统营养成分、光照和温度等不断发生着变化,特别是铁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由于亚铁离子易被氧化成溶解度低的铁离子,从而造成铁离子在天然水环境中含量很低。而蓝藻中光系统I (PhotosystemI,PSI)及其电子受体铁氧还蛋白(Ferredoxin, Fd)都是结合有多个铁离子的蛋白,其数量在缺铁环境中会大幅减少。为了应对缺铁胁迫的生存环境,并维持高效的光合效率,蓝藻进化出一种有效的适应与调控机制,包括大量合成缺铁诱导的捕光天线膜蛋白-色素复合物IsiA及结合黄素单核苷酸的黄素氧还蛋白(Flavodoxin, Fld),18个IsiA结合在PSI的周围,增加PSI的捕光效率,同时Fld替代Fd从PSI接受电子,形成分子量超过2兆道尔顿的PSI-IsiA-Fld超级复合物。

该项工作报道了蓝藻Synechococcus sp. PCC 7942来源的PSI-IsiA和PSI-IsiA-Fld两种超级复合物的单颗粒冷冻电镜结构,分辨率分别为2.9埃和3.3埃。PSI-IsiA结构揭示了蓝藻PSI三聚体核心与18个IsiA天线蛋白之间精确的装配原理和复杂的能量传递途径,并发现了新的色素结合位点及其相关的新能量通路。PSI-IsiA-Fld结构展示了Fld蛋白与PSI结合的具体位置及相互作用细节,揭示了在缺铁胁迫状态下PSI维持其有效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在研究过程中,由于Fld电子受体结合的灵活性,研究人员通过外源添加和交联的方式固定了电子受体,从而成功获得了稳定的PSI-IsiA-Fld复合物。该项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理解蓝藻发挥光合作用及其动态调控的分子机理,并且为在结构基础上开展蓝藻基因工程改造提供了数据。

李梅和章新政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李梅/常文瑞课题组的副研究员曹鹏和章新政课题组的副研究员曹端方为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田利金和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柳振峰也参与了该项工作。该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的共同资助。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吕雪峰课题组提供了蓝藻菌株,数据收集和样品分析等工作得到生物物理所“生物成像中心”、生物物理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等的支持和帮助。(100yiyao.com)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