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膜融合研究方面获进展 |
![]() |
2月1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饶子和课题组、胡俊杰课题组和美国科学院院士JodiNunnari课题组合作的研究论文“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trimeric assembly of the mitochondrial dynamin-like GTPase Mgm1”。该研究解析了线粒体内膜融和蛋白Mgm1在结合GDP状态下的晶体结构,并提出了Mgm1通过多模态聚合和多位点膜结合诱导融合所需的膜弯曲的分子机制模型。线粒体是由双层膜包被的细胞器,在细胞内持续发生融合和分裂以维持其正常功能。饶子和与胡俊杰团队前期合作阐明了线粒体外膜融合蛋白Mitofusin(MFN)介导膜拴连和融合的机制。然而,线粒体内膜的融合更为复杂,虽然该反应也依赖于发动蛋白超家族的Mgm1或OPA1蛋白,但这些蛋白在发挥功能时又通过蛋白酶水解衍生出含跨膜区的长型和可溶性的短型,两者缺一不可。内膜融合的缺陷导致线粒体DNA的丢失,小鼠的胚胎致死,以及人类视神经萎缩症等疾病。但是其分子机制仍旧不甚明了。饶子和和闫利明团队解析了酿酒酵母Mgm1蛋白短型全长的结构,发现其单体构象与膜裂解蛋白发动蛋白-1(Dynamin-1)很相似,又形成了首尾相接的三聚体以及反向背靠背的二聚体。胡俊杰课题组通过酶活测定、体外多聚体分析和膜结合等生化实验验证了结构的发现。Nunnari课题组此前独立在细胞中进行了Mgm1的结构功能验证,发现与本文中解析的结构高度吻合,同时也平行验证了Mgm1存在至少两个膜结合位点的重要发现。该研究投稿的过程中,德国的一个团队报道了嗜热毛壳菌短型Mgm1的晶体和电镜结构,并发现该蛋白可以像膜裂解发动蛋白一样在膜上缠绕成多聚体,以介导线粒体嵴的发生和膜融合可能需要的膜弯曲。本研究发现的“背靠背”结合界面在嗜热毛壳菌Mgm1中保守,但首尾相连的界面和多位点膜结合等发现此前未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全新模型很好地整合了Mgm1膜结合的特点,也部分解释了为何一个形似裂解蛋白的发动蛋白成员能够反过来介导融合。(100yiyao.com)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30岁男性抗初老指南,如有枣蟹可用爱廷玖盐酸达泊西汀片 (2025-08-15)
- Zn通过提高AKT甲基化改善仔猪肠道屏障功能障碍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5-08-15)
- 中国团队突破同位素Ac-225量产技术!清华大学联合磐美迪破解全球供应困局 (2025-08-15)
- 2025年护肝片排行第一名官方旗舰店花落谁家?成分技术口碑全解析 (2025-08-15)
- 2025年度护肝片十强深度测评:成分安全与效果兼顾的优选榜单 (2025-08-15)
- 氨糖软骨素钙片质量排行榜:这份选购参考帮你理清思路 (2025-08-15)
- 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重视庆下层医疗卫生气希望构新变动 (2025-08-15)
- Nature子刊:尧唐生物吴宇轩等开发LNP-mRNA疗法,实现体内造血干细胞基因编辑 (2025-08-15)
- 八个月宝宝品牌益生菌排行榜揭晓!谁才是肠道守护真王者 (2025-08-14)
- 护肝片哪个品牌最好最安全?十大保肝护肝红黑测评,第一名护肝界的实力天花板-肝益莱! (2025-08-14)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