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找新型冠状病毒克敌之法的同时 开放科学或许会变得更好! |
![]() |
2020年2月29日 讯 /BIOON/ --WHO最近宣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爆发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一天后,惠康信托研究慈善机构就呼吁全球的研究人员、期刊和资助者分享与冠状病毒相关的研究数据和发现,从而帮助挽救患者的生命。同一天,中国知网也启动了免费网站,并呼吁科学家们公开发表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不久之后,Nature杂志也发表了一篇社论,敦促所有从事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科学家们继续分享相关研究结果和资源。
因此,当城市被封锁、边境关闭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时,科学界正在变得开放,而这种开放性或许能让科学家们在应对病毒上做出反应,并有可能改变世界。但这并不像将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提供给任何人用于任何目的那么简单,如果没有关心和责任,开放科学就有被滥用或助长错误信息传播的风险。
图片来源:pjaesthetics.org
提高壁垒
开放科学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开放数据、开放出版物和开放教育资源等。
1、开放的数据
DNA测序对于有效开发全球特定的诊断试剂盒至关重要,来自复旦大学的张永振研究团队就是首个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测序的团队,目前他们已将基因序列共享到了GeneBank上,GeneBank是一个开放的数据存储库,目前全球的科学家们开始利用新型冠状病毒的序列来开发新型策略。
截至2020年2月19日,共有81个不同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通过GeneBank共享,189个冠状病毒序列通过中国国家基因组数据中心公开共享,这些平台能提供相关的数据来帮助科学家们解析新型冠状病毒的奥秘并开发行之有效的方法或疫苗。WHO和中国CDC等国家组织也发布了公开的统计数据,比如患者数量等,这或许能够帮助研究人员绘制出病毒的扩散图谱,并向公众提供最新的透明信息。
2、开放的出版物
科学出版物比较昂贵;最昂贵的爱思唯尔期刊之一《四面体快报》(Tetrahedron Letters)的机构年费为16,382欧元,个人年费为673欧元。即使是哈佛大学也订不起所有的期刊;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研究人员都可以访问所有基于订阅的出版物。作者可以免费发表文章,这通常意味着他们需要向出版商支付平均2000美元的文章处理费用。2018年只有36.2%的科学出版物是开放获取的。
截至2020年2月18日,在综合学术数据库中有500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科学论文。其中只有160人(32%)在开放获取的出版物中。这包括预印本服务器,如bioRxiv和arXiv,它们被广泛用于开放获取的档案,在经过科学同行审查之前发布研究成果。一般情况下你需要支付订阅费才能阅读其它340篇文章。然而,已经签署了惠康基金会关于共享冠状病毒研究声明的100家公司所发表的文章,目前已经被出版商免费向大家提供了。
Elsevier、施普林格Nature、Wiley Online Library、Emerald、牛津大学出版社、万方等主要出版社也建立了特色开放资源页面。在冠状病毒爆发期间,中国数据库CQVIP也免费开放了其全部14000份期刊。由于预印本在同行评审后平均需要160天才能出版,因此共享预印本可以节省时间和挽救生命;免费获取关于冠状病毒的文章也能帮助加速研究人员相关课题的全球性研究。
图片来源:hu.wikipedia.org
3、开放的教育资源
由于疫情的爆发,目前中国的大学都推迟了新学期的开学时间,改为在线学习,但是除了向学生开放的24000门在线课程外,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在内的各大高校还向公众提供免费的关于冠状病毒的在线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为公众提供基于学术研究的可靠信息,并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自己免受病毒感染。
负责的开放科学
目前虽然所有的进展都是积极的,但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开放科学并不意味着没有限制的科学,研究人员和公众必须负责任地使用相关数据,首先研究人员需要尊重研究人员工作的完整性,比如目前科学家是否需要请求同意重新使用共享的冠状病毒基因测序的发表前数据已经存在了大量的分歧。
假设研究人员的行为是出于善意,而不是简单地促进他们的职业生涯,对他们来说,澄清提供研究的条件,并在使用他人数据时仔细检查和遵循这些条件仍然很重要。负责任地使用出版前的数据对于培养“一种鼓励透明和明确合作的科学文化”也至关重要。在没有同行审查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好像预印版服务器一样,因为错误的解释和错误很容易发生。2020年2月2日发表在bioRxiv上的一篇论文声称,在冠状病毒的DNA中发现了“插入点”,结果提示新型冠状病毒的DNA与HIV的DNA中发现的区域有着“不可思议的相似性”; 在对这项研究工作提出批评后,该论文的作者撤回了论文,声称他们不打算“为阴谋论提供证据”,即新型冠状病毒是被故意设计的。最近,来自8个国家的27名科学家在Lancet杂志上公开声明谴责这种阴谋论。然而,根据学术排名网站Altmetric的数据,直到2020年2月19日,这篇被撤回的论文仍是全球在线新闻和社交媒体上讨论最多的研究,虽然这篇论文已经撤回,但其所产生的影响却不会被人忘记。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浙江大学第64期“基因组科学”研习班2025年招生通知 (2025-05-22)
- npj Breast Cancer:延长母乳喂养时间或能避免一些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生! (2025-05-22)
- 小堂浴疗仪亮相老博会:从纳米助浴到小分子团浴疗的"心"飞跃 (2025-05-22)
- 同济医院携手东方有线推出一站式科普平台“食管健康361N” (2025-05-22)
- Science:新研究开发出深层组织体内声打印平台,有望实现精确的药物递送 (2025-05-22)
- 一盏灯健康平台获“年度健康产业IP标杆” 与创客匠人联合打造健康IP新生态 (2025-05-21)
- Cell重磅:华人团队开发新型镇痛药物,效果突出且避免成瘾等副作用 (2025-05-21)
- Cell Metabolism:刘丹倩团队揭示大脑过氧化氢信号调控睡眠稳态新机制 (2025-05-21)
- AD:贾建平团队发现,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与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77%有关! (2025-05-21)
- 新形势下中国医药创新突围之路上海见分晓 (2025-05-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