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对我们有何威胁?对社会有何影响? |
![]() |
2020年3月20日讯 /BIOON /——对于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冠状病毒的威胁突然变得更近了。过去几天,韩国、伊朗和意大利的病例数量迅速增加。现在,这种病毒已正式成为一种流行病,它已被证明善于跨越国界,在100多个国家报告了确诊病例。
面对这场不断升级的疫情,很难判断我们应该有多担心。冠状病毒对我们个人有什么威胁?这次暴发的更广泛的社会风险是什么?
个人风险
当面对每一分钟的冠状病毒更新时,我们本能的担心我们的人身安全。幸运的是,我们对这种新病毒的临床症状的了解正与日俱增。
根据全球十几万确诊病例的数据,我们知道大约80%的人有轻微的疾病,14%的人有严重的疾病(如呼吸急促或血氧水平降低),5%的人病情危重(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和/或器官衰竭)。如果许多轻微的病例没有被发现,那么一旦尘埃落定,严重感染的比例可能会降低。
报告的导致死亡的疾病病例的比例称为病死率(CFR)。在总感染人数仍不确定的情况下,估算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的病死率具有挑战性。按照目前的情况,我们的最佳估计值在0.3%到1%之间。这比2003年中国非典爆发时10%的病死率要低,但比典型流感季节不到0.1%的病死率高10倍。
图片来源:Alejandro Bascuas Shutterstock
然而,重要的是要记住,CFR不是一个固定值。它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和对重症患者提供的临床护理水平而不同。在中国确诊的病例中,50岁以下人群的病死率不到0.5%,而80岁以上人群的病死率接近15%。患有其他疾病的人,如心血管疾病(10.5%)、(7.3%)和慢性呼吸道疾病(6.3%),死亡率也要高得多。
这一信息是明确的,减少高危人群暴露的风险是我们个人和社会应对冠状病毒暴发的关键。或者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你觉得不舒服,就不要去拜访年长的朋友或亲戚。
许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例如,20岁以下病例占中国确诊病例的不到3%,10岁以下儿童没有死亡记录。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闭学校是否有助于减缓冠状病毒的传播。
早期的报告表明,与SARS和流感相比,COVID-19不会使孕妇面临更大的严重疾病风险。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病毒通过子宫或母乳传播给婴儿。但是,随着这种新疾病病例的增加,继续监测这种病毒如何影响孕妇将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风险
事实上,COVID-19的大多数病例是轻微的,这似乎与对疫情的惊人报道相矛盾。恐慌既无益处,也无必要,但我们也不能自满。
随着病毒在易感人群中传播,感染人数迅速增加。最近来自意大利的报告表明,约10%的确诊病例需要进入重症监护病房。随着这一流行病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爆发,COVID-19将对全球卫生系统造成巨大压力。在北半球,这一激增发生的时候,医院已经在争分夺秒地应对冬季的需求。
图片来源:data reported by the WHO and the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Emergence Response Epidemiology Team
因此,社会隔离措施(如自我隔离、关闭工作场所和取消公共活动)可能在流感大流行的演变中发挥重要作用。大流行可能无法阻止,但减缓它的速度是我们阻止它的最佳机会。
这种风险不仅仅是冠状病毒。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期间,由于卫生系统在不断蔓延的疫情压力下崩溃,疟疾、艾滋病和其他几种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急剧上升。COVID-19消耗的资源越多,我们整个卫生系统的连锁反应就越大。
幸运的是,我们知道隔离和遏制对COVID-19是有效的。根据世卫组织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国实施的严厉措施"避免或至少推迟了国内数十万例COVID-19病例的发生"。本周在意大利各地采取的措施很可能在控制疫情方面产生类似的效果。
目前还不确定的是,如果不采取全面禁闭措施,是否能将病毒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许多国家正在促进早期的自我隔离、经常洗手和自愿的社会疏远,避免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但如果病例数量继续上升,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可能需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
个人行为问题
在冠状病毒爆发期间,我们大多数人都将保持健康,因此我们必须消除恐慌的本能。但我们都有社会责任帮助控制这一流行病。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知道如何识别出COVID-19的症状,及时了解当地的指导方针,知道如果我们表现出症状该怎么做,并采取严格的社交疏离措施。每一个减缓病毒传播的行动都能起到作用。
保护我们社区中的弱势群体现在应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当务之急。在社会疏远的时刻,我们的社会良知将决定这一公共卫生紧急情况的后果。(100医药网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Coronavirus: Who is at risk and how do we know?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全球制药创新指数TOP10出炉 (2025-05-24)
- 《自然·遗传学》:MSKCC团队发现,APOBEC3相关突变特征驱动乳腺癌耐药,可在乳腺癌早期或治疗前进行检测 (2025-05-23)
- 第一轮会议通知 (2025-05-23)
- STM:帕金森病治疗新突破!复旦/中科院团队发现,口服小分子MEK1/2抑制剂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α (2025-05-23)
- Nature Aging:付小龙/柴人杰/高建刚团队发现老年人听力下降的治疗靶点 (2025-05-23)
- 济民可信盐酸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获批上市 (2025-05-23)
- 小堂浴疗仪亮相老博会:从纳米助浴到小分子团浴疗的"心"飞跃 (2025-05-23)
- 存在适度诊疗等违规行动!北京7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被处置 (2025-05-23)
- 对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加推进完成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 (2025-05-23)
- 给免疫细胞装上导航仪!Br J Cancer:揭秘TIGIT抗体如何凭竞争上岗激活抗癌战斗力? (2025-05-23)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