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阳”“无症状”……新冠病毒为何如此诡异 |
![]() |
新冠病毒似乎像一个诡异的幽灵,疫情初期的凶猛、中期的“复阳”、后期的“无症状”,一直让人捉摸不定。不过,相关专家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这些看似诡异的现象,背后都可以寻找到释疑的依据。愈后 “复阳”之谜为何一些新冠肺炎患者经过治疗后,出现了“复阳”的现象?对此,刚刚结束支援武汉汉阳区医院任务的山东潍坊卫恩医院院长魏春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其实,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假“复阳”真“假阴”,患者实则是核酸检测误差引起的“假阴性”,实际上是患者体内病毒并未清除,只是出院前核酸检测未检出。为何没有在患者出院前检出呢?魏春华解释,首先是试剂盒的问题,由于这次疫情来势汹汹,导致试剂盒需求量大,审批不严格。新冠病毒试剂盒这种与致病性病原体抗原、抗体以及核酸等检测相关的试剂,按国家法规,属于试剂的第三类,也就是中的最高审查级别。鉴于当时的疫情,药监部门加快了新冠病毒试剂盒的审批流程,从过去至少要2~3年,缩短到几天。“这种情况下,试剂盒质量肯定存在良莠不齐”。据中国疾控专家介绍,评价试剂盒的质量,主要有三个指标: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这三个指标中,最重要的是灵敏度,这也是各种不同试剂盒质量差异的核心所在。其次是采样问题。核酸检测主要采集咽拭子,新冠病毒主要位于肺、气管、支气管等下呼吸道部位,而鼻咽和口咽在上呼吸道。发病早期上呼吸道有一些病毒,晚期比较少,咽部可能有病毒残留,但不一定能采到。最后,核酸检测需要病毒达到基本量才能测出来,相比上呼吸道,下呼吸道中的病毒含量更高,因此不管检测几次,从上呼吸道取样都可能出现假阴性。“‘复阳’也可能是体内检测出病毒片段或者死病毒,这不代表患者尚未治愈或病情反复”。魏春华表示,“复阳”还可能是患者间歇性排毒,在患病末期,病毒含量较低,患者也很可能没有咳嗽、打喷嚏等症状,这时是否能够造成传染,目前还不得而知。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复阳的患者,还未有报道引起传染的案例。再度“肺炎”之惑采访中,驰援武汉汉阳医院的医生、青岛思达心脏病医院医生魏勇提供给记者这样一组数据,对90例新冠肺炎患者14天后复查,仅发现1例患者再度出现发热、咳嗽及肺炎表现。该患者于1月26日确诊为新冠肺炎,经过治疗临床症状缓解,核酸检测两次阴性,于2月11日达到出院标准出院,出院后一直无发热、咳嗽等不适。不过, 3月14日,患者出现发热,胸部CT出现毛玻璃影,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位于正常低限,而核酸检测阴性,抗体检测IgM±、IgG+。患者感染病毒后,体内一般会产生IgM和IgG抗体。IgM抗体是人体感染病毒后最早出现的抗体,一般感染3~5天后产生,提示新近发生感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疾病康复后很快消失。IgG抗体是具有保护性的抗体,感染病毒后两周开始产生,持续时间较长,有可能终生携带,表示已经感染过病毒。IgG数值越高,表示抗体越多,对病毒的抵御能力越强。IgM和IgG抗体均为阴性,表示没有感染,或感染了未产生抗体;均为阳性,表示新近感染过,体内还有病毒;IgM是阴性、IgG是阳性,表示患者在康复期,已产生抗体,是安全的。“从角度看,IgM±降低、IgG+升高表明机体对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已经产生。”魏勇说,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机体免疫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有可能罹患其他病原体感染,如其他病毒性肺炎。并没有证据表明该患者为新冠肺炎复发。发病“无症状”之恐对于无症状感染者,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提供了一项浙江宁波疾控中心开展的研究,该研究显示,从个体水平看,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效率约相当于确诊病例的三分之一;从群体水平来看,由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的病例占总发病人数的构成比只有4.4%。“也就是说,无症状感染者对疫情的扩散贡献比较小。”吴尊友表示,现在的措施能够及时发现、控制无症状感染者,由无症状感染者造成疫情流行的可能性很小,不会造成社会层面的扩散。但结合当下全国各地出现的无症状感染者,考虑在湖北地区会有这样的隐形感染人群的存在,驰援武汉医疗队员、山东潍坊卫恩医院中医科主任邱斌提供的127名支援汉阳医院新冠一线医务人员进行的新冠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其中武汉以外地区驰援队员111名,核酸检测及抗体检测全部阴性;武汉当地某医疗机构支援队员16名,有3名新冠抗体检测IgG阳性,核酸阴性,而他们没有发生新冠肺炎。邱斌医生说:按照这个数据提示,湖北当地确实存在曾经的无症状感染者,按照当地医务人员的3/16的比例不可小觑,目前这样的人员有多少值得关注。另外,新冠患者出院后是否具有传染性也备受社会关注。据中日友好医院教授曹彬团队的研究数据称,新冠肺炎病人平均的排毒时间是20天,最长的病人排毒时间为37天,而这一组病人平均的住院时间达到了24天。目前,国家制定的出院标准,病人在出院以后还需要继续集中隔离14天。邱勇表示,这样的方案相对患者出院回家是安全的。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Nat Commun:大脑“幕后操控者”现身!科学家揭秘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影响机体肥胖与代谢? (2025-07-09)
- Gut:四川大学团队发现肠癌“催肥肝脏”,为后续肝转移作铺垫的关键机制 (2025-07-09)
- 解读:制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利用于2型糖尿病医治 (2025-07-09)
- 《对于放慢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系统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5-07-09)
- 青海实现“医保影像云”部署 完成影像查看成果共享共用 (2025-07-09)
- JAMA子刊:受教育程度高竟成AD负面因素?队列研究发现,在存在显著淀粉样蛋白沉积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高与tau蛋白积累更快有关 (2025-07-09)
- 诺华首款新生儿及婴幼儿疟疾治疗药物获批 (2025-07-08)
- 24岁或就埋下痴呆隐患!性格不好还易“加速”脑萎缩!两项研究:首次在24-44岁健康个体中检出痴呆风险因素;性格对脑健康很重要 (2025-07-08)
- 河北省医保局对于规范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价钱名目的关照 (2025-07-08)
- 我国树立欠缺食物平安危险隐患外部申报奖励机制 (2025-07-0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