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新冠病毒夏季自行消失?

新冠病毒夏季自行消失?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新冠肺炎病例确诊逾105万。随着时间推移,北半球即将进入夏季,同时南半球也要迎来冬天。气温升高后,是否会减弱新冠病毒的传播能力?新冠肺炎会像SARS或者季节性流感一样,在夏季突然消失吗?多位专家向《中国科学报》表示,气候对新冠病毒传播的影响不能排除,但通过温度升高控制疫情,希望不大。温度和湿度影响病毒存活以往一些有关气候对呼吸道传染病在人群传播影响的研究表明,寒冷和干燥的环境有助于病毒性疾病的生存和传播,而温暖和潮湿的环境则会减弱病毒传播。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茂团队收集了1月20日到2月4日间,中国和26个国家共429个城市和地区每日确诊人数与温度数据。他们发现,温度与病毒传播存在联系。在低温环境下,平均温度每上升1℃,日确诊人数增加0.83人。当平均气温上升到8.72℃时,日累计确诊人数达到峰值。随后,日确诊人数随着气温进一步上升而减少。3月9日,论文预印网站SSRN发表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研究所、全球病毒网络(GVN)卓越中心的一篇论文,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与纬度、温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文章指出,新冠肺炎社区传播主要沿着东西向展开,中心点均大致沿北纬30~50度分布,平均温度为5℃~11℃,平均湿度在47%~79%。这些地区暴发疫情的时机恰逢年度温度周期的最低点且最低温度低于0℃。虽然有数项研究表明高温可能抑制新冠病毒传播,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王其龙等人,3月30日在《美国医学会杂志》Network Open发表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结论。论文研究了江苏省淮安市1位有武汉接触史的新冠肺炎患者在洗浴中心传染了8人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病毒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仍能存活,且传播性并未减弱。在此之前,3月19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学者在预印本平台SSRN发表了题为《夏季冠状病毒流行会减少吗?》的研究论文。在这项研究中,他们重点分析了天气对新冠病毒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1月至3月,平均温度高于18℃和绝对湿度大于9g/m3的国家的病例总数实际上少于全球总病例数的6%。这项研究显示了温暖气候抑制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南半球国家出现的本土传播案例,可能意味着新冠病毒比起过去的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病毒,对较高温度更为耐受。“从现有科学文献及新闻报道能看出,新冠病毒存活的适宜温度和范围比较广泛,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强,相对的高温和低温,都可能具备传染性。极端低温环境下是否出现新冠肺炎,亟待研究证据。”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副教授齐欣表示。温度并非决定性因素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但人们对这种全新病毒的认识仍有局限。目前对新冠病毒与温度之前关系的推测,除了确诊病例和气候数据的研究,也有一部分基于对其他冠状病毒的了解和经验。中国疾控中心此前编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指出,人冠状病毒对热较为敏感,病毒在4℃合适维持液滴中为中等稳定,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毒的抵抗力下降。此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控制并消灭SARS有三个因素:透明公开的病例通报、各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隔离措施以及天气回暖。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院长舒跃龙在中国科协组织的采访中指出,当年发生SARS疫情时,全球特别是中国也采取了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包括迅速发现病例进行隔离,追踪每例病例的密接人群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等防控措施,最终成功防控疫情。他强调,夏天气温上升可能会降低疫情的流行强度,但是不太可能自然消失。在近期举办的“全球抗疫,四海同心”第二届新冠肺炎多学科论坛上,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指出,人类冠状病毒感染有一定季节性,新冠病毒是不是有季节性还不知道,但有这个可能性。“目前从暴发地区来看,中国武汉、韩国大邱等地,比较寒冷、干燥,像马来西亚、新加坡这样温度比较高、比较潮湿的地方还没发生社区大暴发,是不是有规律,需要流行病学专家做一些研究,才能搞清新冠病毒和温度、湿度有没有关系。”金冬雁说。某病毒学家也表达了同样看法:“从局部地区角度讲,新冠病毒会受到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影响;从全球防控角度来讲影响不大,因为北半球气温高、南半球气温就低。目前全球是大流行的状态,想通过温度升高来控制疫情,希望不大。”上述病毒学家表示,温度和湿度相比较而言,温度对新冠病毒的影响会大一些。但现在也没有严格的实验数据支撑,到底影响多大、能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并没有严谨的结论。与其靠“天气”,不如靠自己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曾指出,必须假设新冠病毒在夏天仍具有传播能力,为此,各国必须抓紧行动,而不能指望新冠病毒会像流感病毒一样在夏天自行消失。目前,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等热带国家的确诊病例数量正在不断攀升,齐欣表示,现有情况下,只有严防严控才能降低病毒传播。“如果要探讨病毒和气候的相关性,研究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气候气象条件,还要考虑到政策措施的影响。这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气候影响只占其中一部分”。齐欣说。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