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吃豆腐和含有较多异黄酮的食物与心脏病风险适度下降有关 |
![]() |
2020年4月6日讯/100医药网BIOON/---根据一项新的观察性研究,吃豆腐和含有较多异黄酮的食物与心脏病风险适度下降有关,尤其是对于年轻女性和绝经后未服用激素的女性。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irculation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soflavone Intake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US Men and Women: Results From 3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参与了三项前瞻性健康与营养研究的20多万人的数据;所有参与者在研究开始时未患癌症和心脏病。
在排除了一些已知会增加心脏病风险的其他因素之后,这些研究人员发现:(1)每周一次以上食用异黄酮含量高的豆腐与心脏病风险下降18%有关,相比之下,对每月吃豆腐少于一次的人而言,这种风险下降了12%;(2)定期食用豆腐的有益作用主要发现于绝经前的年轻女性或绝经后未服用激素的女性。
论文通讯作者、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Qi Sun博士说,“尽管有这些发现,但是我认为豆腐无论如何也不是灵丹妙药(magic bullet)。总体饮食质量仍然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豆腐可以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组成部分。”
Sun指出,与那些饮食以肉多蔬菜少为主的人群相比,在中国和日本等国家传统上食用富含异黄酮的饮食(包括豆腐)的人群患心脏病的风险较低。但是,豆腐和异黄酮与心脏病有关的潜在益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豆腐和毛豆等全豆是异黄酮的丰富来源。鹰嘴豆、蚕豆、开心果、花生、其他水果和坚果也富含异黄酮。Sun指出,另一方面,豆浆往往经过高度加工,并经常用糖甜化。这项研究发现豆浆摄入与心脏病风险下降之间没有显著的关联性。
图片来自CC0 Public Domain。
他说,“其他有关异黄酮、豆腐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标志物的人体临床试验和动物研究也显示出了积极的作用,因此罹患心脏病的风险较高的人应评估他们的饮食。如果他们的饮食含有不健康的食物,比如红肉、含糖饮料和精制的碳水化合物,那么他们应该转向更健康的替代品。豆腐和其他富含异黄酮的植物性食品是极好的蛋白来源,也是动物蛋白的替代品。”
在这项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分析了1984年至2012年参与护理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 NHS)的7.4万多名女性;1991年至2013年间参与NHSII研究的大约9.4万名女性;1986年至2012年期间参与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的4.2万多名男性的健康数据。所有参与者在每次研究开始时都没有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每两到四年进行一次患者调查来更新饮食数据。心脏病的数据是从医疗记录和其他文件中收集的,而心脏病死亡人数从死亡证明中得到了确认。
在对4826122人年数(person-years)的随访中,共确定了8359例心脏病病例。这个4826122人年数是这些研究参与者没有心脏病的总年数,有助于衡量这种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速度。
Sun强调,对这项研究的解释应保持谨慎态度,这是因为他们的观察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证实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心脏病的发生,包括体育锻炼、家族史和个人生活习惯。Sun说,“体力活动更多、进行更多锻炼的年轻女性往往会选择更健康的植物性饮食,其中可能包括富含更多异黄酮的食物,比如豆腐。尽管我们已经控制了这些因素,但在解释这些结果时还是建议保持谨慎的态度。”
2000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大豆食品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健康声明。但是,自那时以来,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一直没有定论,而且FDA正在重新考虑它的这项已有20年历史的决定。美国心脏协会的2006年饮食与生活方式建议以及2006年有关大豆蛋白、异黄酮和心血管健康的科学咨询均发现很少有证据表明异黄酮对心血管有益,而较高的大豆摄入量之所以能起到任何保护作用,可能是因为大豆含有较高水平的多元不饱和脂肪、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较低水平的饱和脂肪。(100医药网 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1.Le Ma et al. . Circulation, 2020,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9.041306.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体脂率多少的男/女性最具吸引力?三项科学研究揭露“完美身材”:男性体脂率13-14%+肩腰比1.57;女性完美身材则更为严格 (2025-07-10)
- STTT:中科院/南开团队发现,膜蛋白TfR1可入核“劫持”p53,增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对抗化疗 (2025-07-10)
- Nat Commun:大脑“幕后操控者”现身!科学家揭秘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影响机体肥胖与代谢? (2025-07-09)
- Gut:四川大学团队发现肠癌“催肥肝脏”,为后续肝转移作铺垫的关键机制 (2025-07-09)
- 解读:制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利用于2型糖尿病医治 (2025-07-09)
- 《对于放慢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系统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5-07-09)
- 青海实现“医保影像云”部署 完成影像查看成果共享共用 (2025-07-09)
- JAMA子刊:受教育程度高竟成AD负面因素?队列研究发现,在存在显著淀粉样蛋白沉积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高与tau蛋白积累更快有关 (2025-07-09)
- 诺华首款新生儿及婴幼儿疟疾治疗药物获批 (2025-07-08)
- 24岁或就埋下痴呆隐患!性格不好还易“加速”脑萎缩!两项研究:首次在24-44岁健康个体中检出痴呆风险因素;性格对脑健康很重要 (2025-07-0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