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JAMA研究发现携带冠状病毒的飞沫可以飞行8米远! |
![]() |
2020年4月6日讯 /BIOON /——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社会疏远。一位研究人员认为,目前所做的还不够。
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Lydia Bourouiba多年来一直在疾病传播流体动力学实验室研究呼出气体的动力学(比如咳嗽和打喷嚏),她发现呼出气体会产生高达27英尺(8.2米)的气体云。
尽管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采取的措施分别需要六英尺(0.9米)和三英尺(1.8米)的空间,但她的研究可能会对全球的COVID-19大流行产生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对防护设备的需求,尤其是对一线医护人员的需求,目前迫切需要修订这些指导方针,"Bourouiba说道。
Bourouiba的研究呼吁采取更好的措施来保护医护人员,并尽可能与咳嗽或打喷嚏的感染者保持更大的距离。她说,目前的指导方针是基于"大液滴"作为病毒传播的方法以及这些大液滴只能传播一定距离的想法。
图片来源;JAMA
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Bourouiba说,呼气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每秒33到100英尺(36公里/小时和110公里/小时),"目前使用的外科手术口罩和N95口罩标准没有测试这些潜在的呼吸排放特征。"
Bourouiba说,液滴"撞上了一堵虚拟的墙,然后停在那里,之后我们就安全了",这种想法既不是基于她的研究中发现的证据,也不是基于"我们掌握的有关COVID-19传播的证据"。
Bourouiba认为,当一个人咳嗽、打喷嚏或以其他方式呼气时,就会释放出一种"气态云",它可以携带各种大小的液滴。她补充说,对着肘部打喷嚏或咳嗽只能部分缓解气体云。
她说:"就流体区域--也就是呼出气体的方式而言,我们发现的关键点是,这种气体云团携带着各种大小的液滴,而不是只有"大的"和"小的"或者"液滴"和"气溶胶"。"
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Paul Pottinger博士表示,病毒有效传播距离的问题仍然存在。
"对我来说,问题不在于病毒能传播多远,而在于它们在不再构成威胁之前能传播多远。当人们吸入病毒或者把病毒卡在鼻子或嘴巴里时,病毒颗粒越小,感染他人的风险就越低。"Pottinger说道。
我们认为,对于冠状病毒来说,最大的威胁实际上是更大的飞沫--唾液、鼻涕和唾液。当有人打喷嚏时,飞沫看起来就像雨。这些液滴足够大,引力仍然对它们起作用。通常,在离人的身体六英尺之内,那些更大、更有传染性的液滴就会落在地上。这就是六英尺定律的由来。"
世卫组织提到了最近一份关于传播方法的科学简报,该简报建议"对那些护理COVID-19患者的人要注意接触和液滴"。
WHO在一份声明中说:"WHO认真监测关于这一关键问题的新证据,并将在获得更多信息时更新这一科学简报。WHO欢迎有助于规划目的的建模研究。?我们的团队与几个建模组一起工作以确认这些信息。"
如果这种冠状病毒在27英尺(8.2米)的范围内有效--就像Bourouiba在她的研究中主张的那样,Pottinger说他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生病。
他说:"这需要一定数量的病毒颗粒,我们称之为"病毒粒子",或者单个病毒,需要一定数量的单个病毒才能在体内站稳脚跟,并引发感染。现在,我们不知道确切的数字是多少,但它可能不止是一个病毒。如果你仔细想想,如果这些飞沫真的能非常有效地飞行,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对话了。每个人都会知道这是真的,因为每个人都会被感染。如果半径是27英尺,这对某些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风险,这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情况。"
Bourouiba说,她希望看到基于当前科学的建议,而不是"基于供应的政策,例如,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PPE(个人防护装备)。"众所周知,个人防护装备在全国范围内供不应求,医护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短缺问题。
她说:"尽管在一定距离内究竟有多少病毒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我们目前还没有任何答案。因此,预防原则应该推动政策声明,我们应该为医护人员使用高级呼吸器。一旦决定了,这就是现在最有效地调动大国可能达到的那种巨大的高生产水平所需要的推动力。但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100医药网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1】
【2】Lydia Bourouiba. , JAMA (2020). DOI: 10.1001/jama.2020.4756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体脂率多少的男/女性最具吸引力?三项科学研究揭露“完美身材”:男性体脂率13-14%+肩腰比1.57;女性完美身材则更为严格 (2025-07-10)
- STTT:中科院/南开团队发现,膜蛋白TfR1可入核“劫持”p53,增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对抗化疗 (2025-07-10)
- Nat Commun:大脑“幕后操控者”现身!科学家揭秘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影响机体肥胖与代谢? (2025-07-09)
- Gut:四川大学团队发现肠癌“催肥肝脏”,为后续肝转移作铺垫的关键机制 (2025-07-09)
- 解读:制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利用于2型糖尿病医治 (2025-07-09)
- 《对于放慢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系统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5-07-09)
- 青海实现“医保影像云”部署 完成影像查看成果共享共用 (2025-07-09)
- JAMA子刊:受教育程度高竟成AD负面因素?队列研究发现,在存在显著淀粉样蛋白沉积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高与tau蛋白积累更快有关 (2025-07-09)
- 诺华首款新生儿及婴幼儿疟疾治疗药物获批 (2025-07-08)
- 24岁或就埋下痴呆隐患!性格不好还易“加速”脑萎缩!两项研究:首次在24-44岁健康个体中检出痴呆风险因素;性格对脑健康很重要 (2025-07-0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