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剖析:新冠病毒究竟从何而来? |
![]() |
2020年4月28日讯 /BIOON /——最近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是造成COVID-19大流行的原因,这使人们注意到动物作为新病毒来源可能对人类构成的风险。该病毒被称为SARS-CoV-2,与目前不能确定该病毒的人类版本的来源。蝙蝠被认为是与已知病毒最相似的动物,但是同样还不能确定蝙蝠是SARS-CoV-2的直接来源。
那么,新的病毒是如何从环境中出现并开始感染人类的呢?每一种病毒在时间和机制上都有其独特的起源,但对于所有新出现的病毒都有一些普遍的事实。
首先要知道的是,病毒在物种间跳跃是罕见的。为了让病毒成功地跳跃到一个新的宿主物种,它必须能够做几件事。
图片来源:https://cn.bing.com
首先,它必须能够在新宿主中通过自我复制来建立感染。这不是一个既定的过程,因为许多病毒只能感染特定类型的细胞,如肺细胞或肾细胞。当病毒攻击细胞时,病毒会与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分子结合,因此可能无法与其他类型的细胞结合。或者病毒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在细胞内复制。
一旦感染了新的宿主,病毒必须能够自我复制到足以感染他人并将自己传播给他人。这也是非常罕见的,大多数病毒跳跃将导致我们所说的"终端主机",病毒无法从那里传播自己,并最终死亡。
例如,流感病毒H5N1,或""可以从鸟类感染人类,但在人类之间的传播非常有限。有时,这一障碍被克服,新出现的病毒能够跳跃到新的宿主,建立新的传播链和新的暴发。
从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我们了解了一些导致病毒在物种间跳跃的机制。流感病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病毒包含八个基因组片段,如果两个不同的病毒感染同一个细胞,两个病毒的片段就会混合,形成一种新的病毒种类。如果新病毒表面的蛋白质与目前流行的流感病毒毒株相比发生了显着变化,那么就没有人具有免疫力,新病毒就很容易传播。
流感病毒的这种转移被称为抗原转移。这就是我们认为在2009年H1N1流感流行中发生的情况,猪身上发生的转变,然后跳到人身上开始爆发。还有证据表明,这种机制可能发生在冠状病毒中,尽管其在SARS-CoV-2的出现中的作用仍有待确定。
新病毒也可以通过病毒基因组内的基因突变而出现,这种情况在病毒中更为常见,因为病毒将其信息存储在类似的分子RNA中,而不是DNA。这是因为这些病毒(冠状病毒除外)在复制时缺乏检查错误的方法。复制过程中产生的大多数突变都会对病毒造成损害,但有些突变会使病毒更有效地感染新的宿主。
新型冠状病毒
那么我们认为SARS-CoV-2案例中发生了什么?最近对基因组的分析表明,这种病毒已经以一种非常相似的形式传播了大约40年。我们所能识别的病毒的最近亲属是在蝙蝠中发现的。然而,这种病毒和SARS-CoV-2可能在大约40-70年前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所以这种蝙蝠病毒并不是这次爆发的原因。
尽管这些病毒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但从那以后40年的进化已经把它们分开了。这意味着SARS-CoV-2可能是由蝙蝠传染给人类的,也可能是通过中间物种传染给人类的。例如,在穿山甲中发现了与之密切相关的病毒。但是,在我们能够在环境中找到亲缘关系更近的物种之前,基因上截然不同的SARS-CoV-2的确切路径仍将是一个谜。
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改变了病毒,让它如此容易地感染人类。然而,鉴于在过去20年里,冠状病毒家族出现了三种主要疾病--SARS、MERS和COVID-19,很可能这并不是冠状病毒最后一次感染人类并引发新的疾病爆发。
图片来源:https://cn.bing.com
更有可能的是,当病毒在世界上所有动物中传播时,只有当它们有机会通过我们和其他动物之间的接触传染给人类时,病毒才会传染给人类。人类在探索新领域并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总是会接触到新的病毒。但是人类在野外活动的增加和野生动物的交易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繁殖地。
我们的全球联系使一种新疾病能够在几天内在全世界传播,这也使情况更加复杂。我们必须对这些突发事件承担部分责任,因为我们继续干扰自然环境,增加病毒感染人类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
【1】
【2】
【3】
【4】
【5】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体脂率多少的男/女性最具吸引力?三项科学研究揭露“完美身材”:男性体脂率13-14%+肩腰比1.57;女性完美身材则更为严格 (2025-07-10)
- STTT:中科院/南开团队发现,膜蛋白TfR1可入核“劫持”p53,增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对抗化疗 (2025-07-10)
- Nat Commun:大脑“幕后操控者”现身!科学家揭秘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影响机体肥胖与代谢? (2025-07-09)
- Gut:四川大学团队发现肠癌“催肥肝脏”,为后续肝转移作铺垫的关键机制 (2025-07-09)
- 解读:制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利用于2型糖尿病医治 (2025-07-09)
- 《对于放慢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系统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5-07-09)
- 青海实现“医保影像云”部署 完成影像查看成果共享共用 (2025-07-09)
- JAMA子刊:受教育程度高竟成AD负面因素?队列研究发现,在存在显著淀粉样蛋白沉积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高与tau蛋白积累更快有关 (2025-07-09)
- 诺华首款新生儿及婴幼儿疟疾治疗药物获批 (2025-07-08)
- 24岁或就埋下痴呆隐患!性格不好还易“加速”脑萎缩!两项研究:首次在24-44岁健康个体中检出痴呆风险因素;性格对脑健康很重要 (2025-07-0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