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以前感染过新冠肺炎的人接种新冠肺炎疫苗后可产生混合免疫 |
![]() |
来源:原创2022-03-30 2:35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和贝纳罗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之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病毒的人的免疫反应在对抗病毒感染方面更有针对性,并产生了更广泛的抗体反应,而不是那些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的人。
2022年3月30日/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和贝纳罗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之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病毒的人的免疫反应在对抗病毒感染方面更有针对性,并产生了更广泛的抗体反应,而不是那些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的人。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3月16日在线发表在《细胞杂志》(Cell Journal)上,论文标题为《印象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记忆淋巴细胞定义杂交免疫》。
论文作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副教授马里恩佩珀(Marion Pepper)说,“仅疫苗接种在预防疾病方面的效果令人难以置信;它们只是不会像感染后接种疫苗那样产生多样的免疫反应。”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劳伦罗达(Lauren Rodda)、博士生库尔特普鲁纳(Kurt Schmidt)和贝纳罗亚研究所的彼得莫拉克西(Peter Morawksi)。
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通过病毒感染或接种疫苗。如果你是通过病毒感染获得的,那么就是“天然获得性免疫”。如果只是通过接种疫苗获得,那么这就是“疫苗获得性免疫”。但是,如果你被病毒感染免疫,然后也接种了疫苗,那么这就是“杂交免疫”。以往的研究表明,混合免疫比自然获得性免疫或疫苗获得性免疫更能保护人体免受病毒感染。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试图找出原因。他们比较了30名之前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病毒的人和24名接种过疫苗但在三剂新冠肺炎疫苗期间从未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病毒的人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免疫反应差异。他们发现,接种疫苗后,那些先前被感染的人产生了更多的记忆B细胞,这些记忆B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中和新型冠状病毒病毒,防止感染。获得混合免疫的人的这些记忆B细胞也产生了更广泛的抗体,不仅可以中和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始毒株,还可以中和新型冠状病毒的近期变种,如德尔塔和奥米克隆。
图片来自cell,2022,doi :10.1016/j . cell . 2022 . 03 . 018
佩珀说,“即使他们的第一次感染是由最初的新型冠状病毒菌株引起的,他们接种的疫苗是基于这种菌株开发的,获得混合免疫的人也能够产生中和抗体,以对抗我们提供给他们的每一种变异。”
混合免疫还会产生一种细胞免疫反应,称为Th1反应,它更专门用于对抗病毒感染。在这个反应中,称为CD4 T细胞的免疫细胞释放炎症信号,特别是一种称为干扰素的抗病毒细胞因子。这些作者还发现,以前感染过的人的CD4 T细胞产生更多的IL-10,IL-10可以抑制炎症,并潜在地防止病理变化。
Pepper说,“尽管额外的疫苗接种可以将未感染人群中的CD4 T细胞数量增加到感染人群的水平,但它不能产生在获得混合免疫的人群中观察到的相同质量的CD4 T细胞反应。”
有几个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混合免疫看起来更强。其中一个因素可能只是时间。暴露于病原体后,淋巴结中的免疫细胞优化免疫反应。这种免疫成熟过程产生抗体和细胞,对新的感染更有效。
对于获得混合免疫的人来说,从开始感染到接种疫苗已经过去了一年。另一方面,只接种疫苗的人在第一剂疫苗接种后几周才接种第二剂疫苗,这给了免疫系统更少的时间来优化其反应。
另一个因素可能是免疫系统首先与入侵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地方。身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环境,这些环境决定了免疫系统对感染的反应。获得混合免疫的研究参与者的免疫细胞首先在他们的肺和鼻腔中遇到新型冠状病毒。相比之下,只接种疫苗的人的免疫细胞首先在其接种疫苗的肌肉中遇到病毒蛋白。
Pepper表示,很可能肺部和粘膜组织(如鼻腔中发现的组织)中的接触会对呼吸道病原体产生更好的免疫反应,因为这些免疫细胞随后可以更好地保留在这些部位。她的研究小组的发现可能有助于科学家设计利用这种效应的疫苗,例如可以在鼻腔内给药或直接吸入肺部的疫苗。
佩珀说,尽管在以前感染后接种疫苗似乎增强了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但已经感染的人应该接种疫苗才能获得这种好处是至关重要的。“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病毒的人绝对应该接种疫苗。不仅感染的免疫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还需要接种疫苗来获得这种混合免疫力。”(100yiyao.com 100医疗网)
参考资料:
劳伦b罗达等人。细胞,2022,doi :10.1016/j . cell . 2022 . 03 . 01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标注“来源:100医学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均属于100医学网网站的版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获得书面授权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100医学网”。其他来源的文章都是转载。本网站所有转载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以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87%的用户在用100医网APP随时阅读、评论、分享。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数字孪生细胞实验室横空出世!Cell:AI + 语法模型破解癌症与大脑发育的动态密码 (2025-07-31)
- N Engl J Med:我们身处数据金矿,为何仍为医学证据所困? (2025-07-31)
- CAR-T细胞疗法研究进展(第50期) (2025-07-30)
- 孕期遇冷竟改变脂肪“体质”?Front Endocrinol:短期温度波动会给母鼠脂肪组织留下持久印记,影响代谢适应 (2025-07-30)
- 为什么有些记忆忘不掉,但是有些却记不清?Science:揪出幕后“记忆剪辑师”,原来它一直在“切时间轴” (2025-07-29)
- 同一大脑回路,雌雄反应大不同!Cell 揭秘调控交配行为的 “性别开关” (2025-07-29)
- 近期科学家们在类器官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 (2025-07-29)
- Science子刊:一类RNAi疗法降低HBV抗原和DNA水平同时激活免疫系统,有望终结HBV感染 (2025-07-28)
- Nature Biotechnology:解密大脑“天书”!ScISOr-ATAC技术,同时窃听细胞内部的“三重宇宙” (2025-07-28)
- Cell系列综述:GLP-1研究奠基全面总结GLP-1类药物在糖尿病和肥胖以外的健康益处 (2025-07-2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