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囤积和投机 烂市场的教训还不够吗? |
2020年以来,在社会需求的带动下,中药材原料消费速度明显加快,大部分品种因为社会储备不足,迎来上涨行情。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供需矛盾,一部分是因为资本炒作。
本期以三七为例,分析中药材过度囤积和炒作给产业发展带来的隐患。
01、两次历史天价,三七生产无序扩张
图1:1985年1月至2022年7月三七价格图(规格:120片)
从价格变化来看,高价之后的低迷还在继续。从1985年到2022年,三七市场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985-1988):计划经济时期,三七原料迎来第一次历史天价,从1985年的255元(公斤价,下同)涨到1988年的290元,涨幅16%。四年的高价格驱使产区进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生产扩张,低迷随之而来。
第二阶段(1989-2013):进入市场经济后,三七市场长期低迷,但在干旱、减产、资金的作用下,迎来了第二次天价。从1989年到2009年,三七市场处于历史低迷期,市场价格在40-200元之间波动。
2010-2013年,云南遭遇持续干旱,主产区连年减产,外围资本开始积极介入。于是,三七的价格迅速从200元涨到了800元。15年来,三七价格从最低的40元涨到最高的800元,价格上涨了20倍,复合增长率为22.11%。
开始了第二次扩产,三七的种植生产以主产区为核心,迅速向周边市县和省蔓延。从种植规模、产能规模、产区分布来看,此轮扩张为历史最高,对后市影响深远。
第三阶段(2014-2022):三七市场在巅峰过后,再次进入漫长的低迷期。2014-2015年,三七价格断崖式下跌,从800元跌至110元,跌幅达86.25%。
2016-2017年,由于前期价格快速下跌,各方开始积极补货,市场迎来反弹。价格从110元涨到270元,涨幅145.45%。2018-2022年,三七进入库存消化期,价格仍在下跌,价格从270元降至100元,降幅达62.69%。
因为第二阶段的高价刺激了生产的无序扩张,一些副产区的种植面积甚至远远超过主产区。目前三七100元左右的价格对传统种植户来说还是有较大利润空间的,对包裹种植户来说利润不大。
02、产区外延,副产区变主产区
图2:云南省三七产区演变
表1:中国三七资源分布
从产地分布来看,三七种植面积扩大,种植面积明显扩大。
云南文山原本是三七的主产区。因为连作的障碍,加上
2009-2012年第二轮高价的刺激,三七种植开始向红河州的建水、蒙自、泸西、弥勒、屏边等市县转移。
经过近几年的生产发展,红河州的三七产量已占三七总产量的50%左右,成为新晋的最大主产区。而曲靖中南部各县的三七产量也不容小视,虽然当地是各家各户用自有地块种植,少有承包大户,但产量也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5%-40%,成为三七种植的第二大产区。
目前,文山由于历史原因及品牌效应,其三七的集散地和交易市场的地位仍不可替代。而安徽、广东、四川、湖南、福建、江西、湖北、浙江等地,在三七高价期开始引种,整体产能已占到了10%-15%。
03、生产实体数量先增后降,未来不容乐观
图3:2010-2022年7月云南省生产实体变化情况
从生产实体看,2014-2022年,三七生产实体数量不断减少。2010-2014年,三七的高价成为生产实体快速增长的原动力,数量从18家快速增长至585家,增长了30多倍。
而随着三七价格的下跌,2014-2021月,三七生产实体数量从585家锐减至278家,降幅52.48%。
截至2022年7月,云南省的三七生产实体仅有28家,预计到今年年底三七生产实体在60家左右,与2011年持平。
2010-2022年7月,我国累计三七生产实体数量3268家,而注销的实体总数也高达1347家,占比41.22%。面对三七生产实体的不断减少,其未来生产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04、产能过剩,土地资源过度消耗
由于三七生长的独特性和种植的集中性,全国90%以上的商品三七来自云南省,主产于泸西(红河州)、丘北(文山州)、蒙自(红河州)、砚山(文山州)、文山(文山州)、石屏(红河州)、马关(文山州)、弥勒(红河州)、西畴(文山州)9大县域。
由于三七植株生长普遍存在连作障碍,种植过三七的土壤需间隔8-10年才能再次种植,因此适合三七的未开发土地会越来越少。同时,因2020版《中国药典》中,三七的检测标准明显提高,优质三七越来越稀缺。
2014年三七的历史天价,无疑将适合三七种植的未开发土地提前消耗,不仅产能严重过剩,而且还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为未来三七的种植和品质提升埋下隐患。
05、建立综合调控机制,“熨平”价格波动周期
通过三七的案例,我们发现,中药材过度囤积炒作会带来以下后果:一方面,中药材整体供过于求,库存丰厚,大小仓库存满货物;另一方面,中药材价格连续上涨,生产企业、中医诊所等需求端已不堪重负,并已明显影响到民众和海外对中药消费的热情。
天地云图中药产业大数据平台通过多渠道监控发现,2021年上半年,国内中药饮片、电商渠道和出口渠道对中药材原料的消费,分别下降1.03%、2.36%和3.14%,中药材消费“有价无市”现象非常明显。
因此,我平台建议:
1、稳定主粮价格是解决中药材行情波动的根本途径 粮食价格会直接影响中药材价格,进而影响中药材种植面积。粮食价格才是影响中药材生产积极性的根本原因,给予粮食价格合理定位,控制主粮价格过快上涨,才是解决中药材生产和价格大上大下的根本途径。
2、结合中医药产业特色,降低药典含量及其它标准 2020年,按照新药典标准,丹参主产区山东全境产出的丹参,其丹参酮含量都极难合格;而国内超过六成甚至更多的党参、当归、连翘、酸枣仁、淫羊藿和黄芪原料,同样因为有效含量或农残因素,无法通过新药典标准。仅剩下的合格药材,行情暴涨已成必然,从而拉动相关饮片、中成药价格再次大幅上行。
因此,建议国家相关机构在制定各项标准时,应结合中医临床实际需求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无限拔高门槛,以免出现生产源头无法保障供应的局面。
3、“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尽快建立中药产业大数据监测平台 接下来的中药材生产,将面临两大风险:一是由于政策和生产惯性影响,中药材生产的盲目和无序状态仍将持续,供给短缺和过剩交相出现;二是新冠疫情造成的相关中药材生产阶段性失衡,刺激疫情相关中药的原料价格暴涨、生产扩张,但疫情一旦遏制,板蓝根、广藿香、金银花等抗疫品种又会出现生产的严重过剩。
因此,依托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中药协会相关机构和各家平台,尽快建立中药产业大数据监测平台,监控生产面积、生产成本、流通渠道、需求量变化和未来趋势等,科学指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市场之手和政策调控相结合,保障中药材稳定有序供应 对中药材价格和种植面积的调控,一是应尽可能以市场为主体进行调节,特别是针对疫情品种启动战略储备(可委托龙头生产基地或企业完成);二是配套服务体系的完善,但要尽可能避免直接资金扶持种植或扩大生产,以免扰乱市场经济规律。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增强急救才能建设 北京等地启动建设社会4分钟急救相应体系 (2024-11-25)
- 17批立项指南让免费更规范——清点我国医疗服务价钱名目新变动 (2024-11-25)
- 2023年度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宣布,研发立异活气不时加强 (2024-11-25)
- 我国将扩展下层医疗卫生气希望构慢性病、罕见病用药品种 (2024-11-25)
- 国度药监局对于50批次不契合规则化妆品的告示 (2024-11-22)
- 青海藏医药历久弥新:中藏医馆广笼罩、整顿古籍文献3000余部 (2024-11-20)
- 河北省对于调整部门医疗服务名目价钱的关照 (2024-11-20)
- 山西规范(兼容)“肺功效综合训练”等医疗服务名目价钱 (2024-11-20)
- 福建省对于审定药学类医疗服务价钱名目的关照 (2024-11-20)
- 浙江安康数字人已服务超1400万人次 (2024-11-20)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