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TC:把TMB的“门槛”抬高,才能找到从免疫治疗中长久获益的肺癌患者! |
来源:奇点糕 2023-02-14 17:09
本次真实世界分析为肺癌免疫治疗中应用TMB指导用药,提供了非常好的证据,尤其是抬高TMB的Cut-off值结合PD-L1高表达,能识别出获益显著的患者群体,期待未来能有前瞻性研究对结论进一步验证自从2012年PD-1抑制剂初战告捷,对晚期非小细胞()显示出疗效以来,肺癌治疗走过了无比辉煌的十年,从无到有的问题早就解决,而覆盖肺癌全病程、惠及更多患者的目标也即将实现。
那么接下来摆在科学家和医生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免疫治疗更,帮助更多患者持久获益和长期生存,单靠PD-L1表达水平还不足以做到这一点,而已经被广泛使用的肿瘤突变负荷(TMB),或许在这方面还有更多可挖掘的潜力。
近期在Journal of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期刊上,来自美国多个机构的研究者们就发表了一项指导TMB应用的大样本真实世界分析,建议以20 muts/Mb作为NSCLC一线免疫治疗中,判定患者为高TMB的Cut-off值[1]。
在2165例接受免疫一线治疗的患者中,无论采用免疫单药还是免疫+化疗方案,TMB 20 muts/Mb的患者都获益突出,真实世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rwPFS)和总生存期(rwOS)是TMB 10 muts/Mb患者的2倍以上;而既是PD-L1高表达又是高TMB的患者预后更好,提示了同时检测PD-L1表达和TMB的必要性。
论文首页截图
用生物标志物预测NSCLC免疫治疗的预后和指导用药,一直都是热门课题,奇点糕们也没少介绍近年来学界提出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但还基本没有新标志物真正跨过转化关,应用到日常临床中。
而TMB则是已得到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效能,也有监管部门和权威背书的生物标志物,但既往以10 muts/Mb作为Cut-off值时,TMB的表现却有些 起伏不定 ,并不能适用于所有免疫治疗方案。
因此近年来有回顾性分析认为,应该把高TMB的Cut-off值设置得更高(19 muts/Mb),这样更有利于识别出免疫细胞浸润和炎性T细胞应答更高的肿瘤,从而筛选对免疫治疗应答更好的患者[2]。
本次研究则是从真实世界出发,寻找能够从一线免疫治疗中持久获益的NSCLC患者,评估治疗获益是否与更高的TMB水平相关,研究者们共纳入了2165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846例接受免疫单药治疗,1319例接受免疫+化疗一线治疗。
共有150例患者的rwPFS超过了24个月,被研究者定义为持久获益患者,从基线特征来看,持久获益患者整体的TMB和PD-L1表达水平显著更高,且有1/4(25.3%)的患者TMB 20 muts/Mb,比例明显高于未能持久获益的患者(8.5%)。
表1.持久获益患者和其它患者的PD-L1表达、TMB水平对比
结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研究者们进一步分析了将Cut-off值改为20 muts/Mb时,高TMB患者在真实世界中的预后:
在接受免疫单药治疗(ICPI)的患者中,TMB 20 muts/Mb患者的中位rwPFS为17.2个月,显著优于TMB 10 muts/Mb患者的6.5个月(HR=0.53),中位rwOS分别为26.9个月和10.1个月,也呈显著优势(HR=0.54);
接受免疫+化疗(ChemoICPI)的患者中,TMB 20 muts/Mb患者的中位rwPFS和rwOS分别为22.6个月和23.6个月,同样均显著优于TMB 10 muts/Mb的患者(7.1个月和10.7个月,HR=0.48/0.52)。
TMB 20 muts/Mb患者的rwPFS和rwOS相对更优
而将改进后的高TMB与PD-L1高表达(肿瘤细胞分数 50%)联合使用,可能在筛选患者时效果更好,这两种生物标志物 双阳性 人群的中位rwPFS和rwOS分别高达21.9和32.4个月,预后显著优于双阴性人群。
双阳性 患者的预后更好
此外分析数据还显示,对TMB 20 muts/Mb且PD-L1低表达(1-49%)的患者,一线使用免疫+化疗患者的真实世界预后更好,这也与当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相符;而TMB 20 muts/Mb且PD-L1高表达的患者,接受免疫单药或免疫+化疗的预后并无明显差异,这部分患者是否能够 免化疗 仍需进一步临床探索。
本次真实世界分析为肺癌免疫治疗中应用TMB指导用药,提供了非常好的证据,尤其是抬高TMB的Cut-off值结合PD-L1高表达,能识别出获益显著的患者群体,期待未来能有前瞻性研究对结论进一步验证,让免疫治疗这把利刃更加锋锐。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Cell:亨廷顿病的“基因时钟”!CAG重复如何引发神经元死亡? (2025-01-22)
- Nature子刊:揭示HIV (2025-01-22)
- 为何说吸烟是“隐形杀手”?Elife揭秘尼古丁驱动肠道干细胞癌变新机制,DBZ或带来治疗新曙光 (2025-01-21)
- Neurology :食用红肉会增加患痴呆症和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 (2025-01-21)
- Cell:一项大规模研究鉴定700种与抑郁症相关的遗传变异 (2025-01-21)
- Mol Cancer:科学家揭示多种类型癌症发生转移背后的特殊遗传驱动因素 (2025-01-18)
- Nature Aging:为什么我们的DNA也会“变老”? (2025-01-18)
- 连发两篇 Nature 子刊,司龙龙团队开发基于PROTAC的减毒活疫苗新策略 (2025-01-18)
- 西湖大学2025年首篇Nature:申恩志/吴建平团队首次揭示“RNA剪刀”的切割全过程 (2025-01-17)
- Sci Rep:网膜素 (2025-01-1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