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unity:惠恩夫团队发现T细胞能够通过自我激活来对抗肿瘤 |
![]() |
来源:生物世界 2023-05-11 09:34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CD8+T细胞显示出B7配体,该配体在免疫突触的细胞膜内陷中与CD28发生顺式相互作用,这是由磷酸肌醇-3-激酶(PI3K)和分选连接蛋白-9(SNX9)驱动的膜重塑的T细胞是我们身体中最重要的细胞之一,它们既能防止感染,还能帮助对抗癌症。在淋巴器官中,T细胞受到抗原呈递细胞(APC)的训练,刺激免疫反应。这个过程的关键部分是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蛋白质B7与T细胞上的受体CD28的结合。这种B7:CD28相互作用是T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驱动因素。一旦受到这种训练,T细胞就会离开淋巴器官,在身体各处寻找并攻击它们的目标(癌细胞或病原体)。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T细胞实际上可以产生自己的B7,或者从抗原呈递细胞中获取B7蛋白并将其随身携带,但它们这样做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此外,研究人员也想搞清楚,这种同时配备了受体和配体的T细胞是否能够实现自我激活。
2023年5月8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恩夫教授团队(赵云龙博士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等在Immunity期刊发表了题为:cis-B7:CD28 interactions at invaginated synaptic membranes provide CD28 co-stimulation and promote CD8+ T cell function and anti-tumor immunity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T细胞确实可以通过细胞膜内陷来使B7蛋白和CD28受体相互结合来实现自我激活,T细胞的这种特性可能会激发新的抗肿瘤疗法。
B7配体(CD80和CD86)由抗原呈递细胞(APC)表达,通过反式激活T细胞上的主要共刺激受体CD28。然而,在外周组织中,表达B7配体的抗原呈递细胞(APC)相对较少。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CD28共刺激是否以及如何发生在外周组织中?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发现,CD8+T细胞显示出B7配体,该配体在免疫突触的细胞膜内陷中与CD28发生顺式相互作用,这是由磷酸肌醇-3-激酶(PI3K)和分选连接蛋白-9(SNX9)驱动的膜重塑的结果。cis-B7:CD28相互作用通过蛋白激酶C (PKC )触发CD28信号,促进CD8+T细胞的存活、迁移和细胞因子的产生。
研究团队在小鼠肿瘤模型中进一步证实,T细胞内在的cis-B7:CD28相互作用的缺失,减弱了CD8+T细胞的细胞因子产生、细胞毒性、存活、迁移和抗肿瘤活性,减少了肿瘤内的T细胞数量,从而加速肿瘤生长。
因此,CD8+T细胞上的B7配体可以在外周组织中顺式诱导细胞自主CD28共刺激,表明了顺式信号转导是促进T细胞功能的通用机制。
当T细胞离开淋巴器官进入肿瘤环境时,就像我们离开家去森林里徒步一样,这时我们需要携带食物在旅途中维持生命,而T细胞也会带着自己的信号来保证自己继续前进。那么这也提出了一个令人兴奋地问题:如果我们能够给T细胞提供更多的信号,它们能走得多远?
为T细胞补充能量可以通过在淋巴器官或肿瘤本身提供更多的B7来源来实现。研究团队表示,另一个选择是开发一种细胞疗法 具有增强的自身信号转导能力的工程T细胞,将它们直接输送到癌症患者体内。
研究团队还建议,该系统还可以用作癌症生物标志物,因为肿瘤中含有更多携带B7的T细胞的患者可能在对抗癌症方面表现得更好。
这一发现对于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而言也有着重要意义,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细胞内吞机制抑制剂来防止细胞膜向内折叠,从而阻断B7:CD28相互作用,以减少过度活跃的T细胞功能,从而缓解自身免疫疾病。
惠恩夫教授
惠恩夫教授表示,人们通常认为细胞膜是平滑的,但实际上它看起来更像一条有很多海湾的海岸线。这项研究发现局部细胞膜曲率实际上是T细胞自身信号的一个丰富维度。这项研究也让我们找到了一种方法,使T细胞能够在它们的正常家园之外生存,并在肿瘤环境中生存,从而可以制定相应的临床策略,通过增加或减少这种途径来治疗疾病(癌症或自身免疫疾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Science:重大进展!揭示CLN5基因编码的蛋白是BMP合酶,有望开发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疗法 (2023-10-24)
- Nature:来自噬菌体的强力反击!噬菌体产生抗CRISRP RNA来抑制细菌CRISPR–Cas系统 (2023-10-23)
- Nature:新研究揭开衰老过程背后的生物学秘密 (2023-10-23)
- 科研团队为睡眠障碍患者预测糖尿病风险提供新依据 (2023-10-23)
- 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人工智能在糖尿病管理方面的长篇综述 (2023-10-23)
- Polym Advan Technol:一种新型聚合物化合物可将质粒DNA高效导入漂浮的T细胞中,为构建新一代CAR (2023-10-23)
- Science:揭示自然突变和通过CRISPR基因编辑引入的工程突变对番茄大小的影响 (2023-10-23)
- Advanced Materials:徐志爱/徐雷鸣/于海军团队开发智能多肽偶联药物,“以动制动”克服胰腺癌免疫耐受 (2023-10-23)
- 研究发现:增加户外体育课不影响学习,是加强青少年体质和防控近视的有效措施 (2023-10-21)
- Aging Cell:减少人体的卡路里摄入可以增强肌肉并激活对健康非常重要的生物通路 (2023-10-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