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清华大学张永辉团队揭示γδT细胞免疫识别奥秘 |
来源:生物世界 2023-09-07 16:23
γδ T细胞对磷抗原的识别为疫苗接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思路。此外,当前围绕αβ T细胞的TCR-T细胞疗法充满挑战,而这项研究揭示了基于γδ T细胞的TCR-T细胞疗法的快速路径清华大学药学院张永辉研究员、湖北大学郭瑞庭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期刊发表了题为:Phosphoantigens glue butyrophilin 3A1 and 2A1 to activate V 9V 2 T cell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 T细胞的识别机制,为免疫治疗和疫苗研发等带来了新的前景。
T细胞如何识别 异我 ,例如肿瘤细胞及病原体,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核心问题。T细胞分为 T细胞和 T细胞。 T细胞受体( TCR)依赖于目标细胞表面的MHC分子来识别多肽抗原,感知 异我 的存在。
这一概念奠定了疫苗接种、自身免疫疾病治疗及细胞治疗等众多医疗技术的理论基础。而深入了解 T细胞的生物学机制将有望拓展相关医学技术的应用,建立独立于 T细胞传统框架之外的医疗技术路径。
自上世纪80年代初被发现以来, T细胞已陆续被发现在肿瘤、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早期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肿瘤和病原体可以产生一类被称为 磷抗原 的脂类代谢产物,这些物质能够激活人体外周血中最大类的 T细胞,即V 9V 2 T细胞。然而令科学家困惑的是这类 T细胞如何能够感知这些隐藏在靶细胞内部的磷抗原。直到2010年前后,科学界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跨膜乳糜蛋白3A1(butyrophilin 3A1,BTN3A1)上。
2013年,一项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期刊的研究报道磷抗原通过与靶细胞BTN3A1胞外段的结合来启动 T细胞激活。尽管这一机制类似于传统的多肽抗原通过与MHC分子的胞外段结合来激活 T细胞的方式,但与磷抗原在靶细胞内部产生的情况不相符,引发了学界的质疑。
2019年,张永辉团队发表在Immunity期刊的研究通过深入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明确指出,BTN3A1的胞内段才是磷抗原结合的位点,解决了这一领域长期存在的学术争议。
然而, T细胞受体( TCR)对肿瘤及病原体的感知非常灵敏,而磷抗原与BTN3A1的结合强度远不足以高效激活 T细胞。张永辉因此推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BTN3A1的 免疫伙伴 。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团队最终鉴定出了另一位 伙伴 BTN2A1。然而,在深入研究进行之际,澳大利亚的科学家们率先在Science期刊报道了类似的发现,并且明确了BTN2A1的胞外段直接与 TCR结合。但这项工作仍未能解释 T细胞对肿瘤及病原体的免疫监视为何如此高效。
在这项发表于 Nature 的工作中,张永辉团队通过多种技术详细地展示了磷抗原如何像 分子胶水 一样,促进BTN3A1与BTN2A1在靶细胞内部紧密结合。从另一角度,BTN3A1与BTN2A1共同参与了对磷抗原的捕获。这一发现完美地解释了 T细胞的 超强 免疫监视能力,即在两个蛋白的协同作用下,即使存在少量的磷抗原,它也能够被高效地 锁定 。
值得关注的是, 分子胶水 这一自然现象的发现已经有30余年历史,张永辉团队的研究显示了在免疫进化过程中,这种机制成为一种实现高效免疫监视的策略。
那么磷抗原促使靶细胞内部的BTN3A1与BTN2A1之间形成异源性结合后,信号又是如何从内部传导至外部,以供 T细胞的TCR感知呢?为了深入解析这一分子机制,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系列免疫学、结构生物学、分子动力学模拟、 ⁹F NMR和分子探针等实验手段进行研究最终得出了结论,即靶细胞内部的BTN3A1与BTN2A1结合后,诱导了胞外的BTN3A1与BTN2A1表位暴露,从而有效地与 TCR结合,最终实现对 T细胞的激活。
图:磷抗原执行 分子胶水 功能,促进BTN3A1和BTN2A1在靶细胞的胞内结合,胞外分离并与 TCR结合
T细胞对磷抗原的识别为疫苗接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思路。此外,当前围绕 T细胞的TCR-T细胞疗法充满挑战,而这项研究揭示了基于 T细胞的TCR-T细胞疗法的快速路径,即可以通过一种药物分子替代磷抗原,实现分子胶水的功能,使得 TCR能够高效地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和感染细胞。在这篇Nature论文中,张永辉领导的团队展示了他们的研究对于推动TCR- T细胞疗法的指导作用。
清华大学张永辉教授为论文主要通讯作者,湖北大学郭瑞庭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药学院袁琳洁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马先强博士及杨云云博士(现湖北大学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科技部等项目的资助。本研究还得到了美国伊利诺大学Eric Oldfield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小玉教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陈春来研究员、薛毅研究员、李文奇博士,医学院石彦教授、薛定谔公司段践辛博士、Boehringer Ingelheim何源博士的帮助和宝贵建议。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Cell:科学家揭示一种癌细胞免疫逃逸的新型分子机制 (2024-11-23)
- Front Med:对DNA损伤修复基因进行表观遗传学沉默或能揭示一种胰腺癌疗法的潜在标志物 (2024-11-23)
- Nature Methods:肿瘤进化的空间图谱:CalicoST算法揭示癌症克隆的基因组与空间演化 (2024-11-23)
- Nature:人类大脑为何能进化得如此庞大?研究揭示背后的细胞压力应对机制 (2024-11-23)
- Phytomedicine:番茄红素是对抗化学除草剂毒性的天然守护者 (2024-11-22)
- Nat Commun:科学家发现能清除包括免疫疗法耐受肿瘤在内的肿瘤的新型分子机制 (2024-11-22)
- Nat Genet:新型药物组合疗法或能让胶质母细胞瘤对攻击性免疫细胞更加可见 (2024-11-22)
- 国度药监局对于同意注册255个医疗东西产物的布告 (2024-11-22)
- 诺华荣登2024年药品可及性指数排名榜首 (2024-11-22)
- Nature:北大乔杰教授团队揭示一条多余的X染色体破坏男性胎儿生殖细胞发育机制 (2024-11-2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