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王拥军团队一天发表两篇NEJM论文,聚焦缺血性中风的溶栓治疗 |
来源:生物世界 2024-06-18 10:21
NEJM首次同时发表2篇由同一中国团队开展的不同药物的临床研究,也是NEJM首次与中国学术会议同步发布研究结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两项随机对照、3期临床试验 RAISE和TRACE-Ⅲ。这两项临床研究聚焦于非取栓患者的溶栓治疗,结果同期公布于6月14日开幕的中国卒中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病会议。
据悉,这是NEJM首次同时发表2篇由同一中国团队开展的不同药物的临床研究,也是NEJM首次与中国学术会议同步发布研究结果。
第一篇论文题为:Reteplase versus Alteplase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阿替普酶(Alteplase)是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标准药物,但我们需要其他溶栓药物。瑞替普酶(Reteplase)与阿替普酶(Alteplase)在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清楚。
在这项名为RAISE的随机对照、3期临床试验中,研究团队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在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瑞替普酶(第一剂为18毫克,30分钟后再给予18毫克)或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剂量为0.9毫克/公斤体重;最大剂量为90毫克)。主要疗效终点是良好的功能恢复,定义为在90天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范围为0-6,0代表无神经功能缺损、无症状或完全恢复,6代表死亡)评估时得分为0或1。主要安全性终点是在症状出现后36小时内出现有症状的颅内出血。
共有707名患者被分配接受瑞替普酶治疗,另有705名患者被分配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瑞替普酶组患者中,79.5%的患者出现了良好的功能恢复效果,而阿替普酶组患者中,70.4%的患者出现了良好的功能恢复效果。在发病后36小时内出现有症状的颅内出血的患者中,瑞替普酶组为2.4%(17/700),阿替普酶组为2.0%(14/699)。在90天内出现任何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瑞替普酶组高于阿替普酶组(7.7% vs. 4.9%;风险比为1.59),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较高(91.6% vs. 82.4%;风险比为1.11)。
该临床研究得出结论:在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瑞替普酶比阿替普酶更有可能产生良好的功能结果。
第二篇论文题为:Reteplase versus Alteplase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和Tenecteplase for Ischemic Stroke at 4.5 to 24 Hours without Thrombectomy
替奈普酶(Tenecteplase)是一种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多点变异体,是第三代纤溶剂,也是 批准生产上市的第六个纤溶剂。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溶栓药物,适用于卒中发作后4.5小时内接受治疗的符合条件的患者。然而,替奈普酶在超过4.5小时的有效性的数据有限。
在这项名为TRACE-Ⅲ的随机对照、3期临床试验中,研究团队将经灌注成像确定有可挽救的脑组织且无法接受介入取栓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或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随机分配至两组,一组接受替奈普酶(剂量为0.25毫克/公斤体重;最大剂量为25毫克)治疗,另一组接受标准医疗治疗,治疗时间在患者最后一次被认为健康后的4.5-24小时内(包括在醒来后发生卒中和未被目击的卒中后的时间)。主要结局是90天时无残疾,残疾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范围为0-6,较高分数表示更大的残疾)评分为0或1。关键的安全性结局是有症状的颅内出血和死亡。
516名患者中,264人被随机分配接受替奈普酶治疗,252人接受标准药物治疗。不到2%的患者(替奈普酶组4例,标准治疗组5例)接受了抢救性血管内取栓术。与标准药物治疗相比,使用替奈普酶治疗导致9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或1的患者比例更高(33.0% vs. 24.2%)。替奈普酶组在90天的死亡率为13.3%,标准药物治疗组为13.1%,治疗后36小时有症状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0%和0.8%。
研究团队得出结论,在这项针对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中国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大多数患者未接受血管内取栓治疗。与标准药物治疗相比,在卒中发作后4.5-24小时内给予替奈普酶治疗,可减少残疾并改善生存情况,但有症状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似乎较高。这是世界上首次通过临床试验证实静脉溶栓时间窗拓宽到24小时内仍安全有效。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河南大学最新Nature Catalysis论文,优化“液体黄金”提取工艺 (2025-01-22)
- Nature Methods:PF555——突破活细胞成像的光漂白瓶颈,开启长时程追踪新纪元 (2025-01-22)
- 湖南提升医疗保证质量 群众看病负担无效加重 (2025-01-22)
- Adv Sci:低剂量的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疗法或有望有效减缓机体肿瘤的生长 (2025-01-22)
- Nature Medicine:脑机接口,让瘫痪者也能玩电子游戏 (2025-01-22)
- 瑞金医院普外科/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于颖彦教授发表类器官活库的标准化建设与挑战综述 (2025-01-22)
- 什么时候更适合安装假肢?湖南国安一招告诉你! (2025-01-22)
- JAMA子刊:太极拳与rTMS联手出击,改善老年人睡眠和认知功能的新希望! (2025-01-21)
- 重磅!国家杰青/优青项目没了!避免“帽子化” (2025-01-21)
- Front Cell Neurosci:科学家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大脑类器官技术来揭示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机制 (2025-01-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