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磺酸接连登上三大顶刊!魏伟等人最新Nature论文揭示牛磺酸抗肥胖的分子机制 |
来源:生物世界 2024-08-11 11:12
该研究发现了哺乳动物首个乙酰牛磺酸水解酶——PTER,并证实了乙酰牛磺酸在减少食物摄入和抗肥胖中的重要作用。关于牛磺酸的研究接连登上三大顶刊Science、Cell和Nature,这些研究揭示了牛磺酸的新功能 抗衰老、提高癌症治疗效果,以及抗肥胖。
2023年6月,印度国家学研究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该研究表明,牛磺酸缺乏是衰老的驱动因素。而补充牛磺酸,可以减缓线虫、小鼠和猴子的衰老,甚至可以将中年小鼠的健康寿命延长12%。详情:
2024年4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赵晓迪教授、卢瑗瑗副教授、聂勇战教授、王新教授等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论文。该研究发现,通过过表达牛磺酸转运体SLC6A6来与CD8+T细胞竞争牛磺酸,这诱导了T细胞死亡和耗竭,导致逃逸,从而促进了肿瘤进展和复发,而补充牛磺酸可以重新激活耗竭的CD8+T细胞,并提高癌症治疗效果。详情:
2024年8月7日,斯坦福大学Jonathan Z. Long团队(魏伟博士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题为:PTER is aN-acetyltaurine hydrolase that regulates feeding and obesity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了哺乳动物首个N-乙酰牛磺酸水解酶 PTER,并证实了N-乙酰牛磺酸在减少食物摄入和抗肥胖中的重要作用。在未来,有望开方法出强效和选择性PTER抑制剂用于治疗肥胖。
牛磺酸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和许多食物中,在心脏、眼睛、大脑和肌肉等可兴奋组织中的含量特别高。牛磺酸已被描述为具有多效细胞和生理功能,特别是在代谢稳态的背景下。牛磺酸水平的遗传降低导致多个组织的肌肉萎缩、运动能力下降和线粒体。而补充牛磺酸可降低线粒体氧化还原应激,提高运动能力并抑制体重。
牛磺酸代谢的生物化学和酶学已引起了相当大的研究兴趣。在内源性牛磺酸生物合成途径中,半胱氨酸通过半胱氨酸双加氧酶(CDO)和半胱氨酸亚磺酸脱羧酶(CSAD)代谢生成亚牛磺酸,随后由含黄素单加氧酶1(FMO1)氧化产生牛磺酸。此外,半胱氨酸可以通过半胱胺和半胱胺双加氧酶(ADO)的替代途径生成亚牛磺酸。牛磺酸本身的下游有几种次级牛磺酸代谢物,包括牛磺胆酸盐、牛磺脒和N-乙酰牛磺酸。已知唯一能催化这些下游途径的酶是BAAT,它将牛磺酸与胆汁酰基辅酶A结合生成牛磺胆酸盐和其他胆汁盐。除了BAAT之外,介导次级牛磺酸代谢的其他酶的分子身份尚未确定。
N-乙酰牛磺酸(N-acetyltaurine)是一种特别有趣但研究较少的牛磺酸次级代谢产物。生物体液中N-乙酰牛磺酸的水平受到多种生理干扰的动态调节,这些干扰(包括耐力运动、饮酒和营养性牛磺酸补充)会增加牛磺酸和/或乙酸盐的通量。此外,N-乙酰牛磺酸与包括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调节血糖的长链N-脂肪酰牛磺酸在内的信号分子在化学结构上具有相似性,这表明它也可能作为一种信号代谢产物发挥作用。然而,N-乙酰牛磺酸的生物合成、降解和潜在功能仍不清楚。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将PTER(一种功能未知的孤儿酶)鉴定为主要的哺乳动物N-乙酰牛磺酸水解酶,在体外,重组PTER表现出狭窄的底物范围,主要局限于N-乙酰牛磺酸,将其水解为牛磺酸和乙酸酯。
鉴定PTER为N-乙酰牛磺酸水解酶
在小鼠中敲除Pter基因,会导致组织中的N-乙酰牛磺酸水解活性完全丧失,并导致各组织中N-乙酰牛磺酸的含量系统性升高。
Pter基因敲除小鼠的代谢表型
人类PTER基因座与体重指数(BMI)相关联,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在增加牛磺酸水平的刺激后,Pter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食物摄入量减少、对饮食诱导的肥胖有抵抗力以及葡萄糖稳态改善。向肥胖的野生型小鼠补充N-乙酰牛磺酸也以GFRAL依赖的方式减少食物摄入量和体重。
补充N-乙酰牛磺酸对小鼠的影响
这些数据将PTER置于牛磺酸次级代谢的核心酶节点,并揭示了PTER和N-乙酰牛磺酸在体重控制和能量平衡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该研究发现了哺乳动物首个乙酰牛磺酸水解酶 PTER,并证实了乙酰牛磺酸在减少食物摄入和抗肥胖中的重要作用。在未来,有望开方法出强效和选择性PTER抑制剂用于治疗肥胖。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河南大学最新Nature Catalysis论文,优化“液体黄金”提取工艺 (2025-01-22)
- Nature Methods:PF555——突破活细胞成像的光漂白瓶颈,开启长时程追踪新纪元 (2025-01-22)
- 湖南提升医疗保证质量 群众看病负担无效加重 (2025-01-22)
- Adv Sci:低剂量的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疗法或有望有效减缓机体肿瘤的生长 (2025-01-22)
- Nature Medicine:脑机接口,让瘫痪者也能玩电子游戏 (2025-01-22)
- 瑞金医院普外科/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于颖彦教授发表类器官活库的标准化建设与挑战综述 (2025-01-22)
- 什么时候更适合安装假肢?湖南国安一招告诉你! (2025-01-22)
- JAMA子刊:太极拳与rTMS联手出击,改善老年人睡眠和认知功能的新希望! (2025-01-21)
- 重磅!国家杰青/优青项目没了!避免“帽子化” (2025-01-21)
- Front Cell Neurosci:科学家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大脑类器官技术来揭示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机制 (2025-01-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