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治疗重大进展!Science:实验性单次注射疗法展现惊人潜力,能够在长达30周内显著压制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的SHIV水平 |
![]() |
来源:100医药网 2024-08-19 09:36
研究人员通过数学模型预测,单次TIP注射可能将病毒水平永久降至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HIV传播阈值以下,意味着单次TIP注射可能阻止HIV感染者向他人传播病毒。在一项前沿研究中,来自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们发现一种实验性的单一注射能够在长达30周的时间内显著抑制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的猿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SHIV)水平。
SHIV是一种混合了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基因片段的病毒,常用于研究HIV的不同基因功能以及病毒与宿主的互动。本研究的发现意味着实验室合成的注射剂或能成为一种更简便、持久的替代方案(当前HIV感染者的标准治疗需要严格的用药依从性)。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4年8月9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Engineered deletions of HIV replicate conditionally to reduce disease in nonhuman primates 。
研究人员发现,治疗性干扰颗粒(TIPs)能够将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的SHIV水平降低至少1000倍,在六只接受治疗的动物中,有五只的病毒水平显著下降。在一只接受治疗的动物中,SHIV含量降低至检测不到的水平。TIPs是由实验室设计的非致病性HIV病毒片段,其快速繁殖,与HIV竞争资源,旨在抑制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活性。
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病毒学家Leor Weinberger博士在2000年代初期首次通过计算模型提出了TIP的概念,并在后续的实验室研究和小鼠实验中验证了这一理论。共同作者、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Nancy Haigwood博士表示: 我们看到的疾病进程改变是前所未有的。如果TIP能在人类HIV感染中产生与我们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中观察到的相同效果,那么这将开启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可能使人们无需终身服药。这是令人振奋的。
四年前,Weinberger提议与Haigwood合作,后者在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测试HIV/AIDS疫苗和治疗方法。本次研究首次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评估了TIPs,其结果将为即将进行的人体临床试验奠定基础。Weinberger评论道: 经过20年的研究,我们看到了未来HIV感染者不再依赖持续药物治疗的可能性。这些灵长类动物研究预示着单剂量TIP干预的潜力,是人体试验成功的重要信号。
然而,真正的考验将是即将到来的人体临床试验。若TIPs证明有效,这可能标志着HIV治疗新时代的开端,为数百万人带来希望,尤其是在抗病毒药物获取困难的地区。
有希望的治疗和预防
当前标准的HIV治疗包括每日服用定制的抗逆转录病毒(ART)药物组合,虽然这些药物能让人们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并使大多数人的HIV水平不可检测,但它们有强烈的副作用,并可能导致病毒耐药性。实验室制造的抗体也是一种治疗手段,但需终生定期给予。单次注射且长效的治疗方案将极大减轻HIV治疗的负担和成本。
在本研究中,六只非人灵长类动物接受了TIP注射,24小时后暴露于SHIV。另有四只未接受TIP治疗的动物作为对照组。研究团队对所有十只动物进行了为期30周的监测,定期检查血液和淋巴结组织样本(淋巴结是HIV感染者的病毒储存库)。
单剂量HIV治疗:TIP通过有条件复制减少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疾病
图片来自Science, 2024, doi:10.1126/science.adn5866
反复进行的定量分析显示,除了一个例外,所有接受TIP治疗的动物体内的SHIV DNA和RNA水平远低于对照组,SHIV水平降低了1000倍,比延迟HIV感染者发展成艾滋病的能力强三倍。
基于这些数据,研究人员通过数学模型预测,单次TIP注射可能将病毒水平永久降至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HIV传播阈值以下,意味着单次TIP注射可能阻止HIV感染者向他人传播病毒。
研究中未观察到重组现象,即不同SHIV毒株感染同一细胞后交换遗传物质形成杂交毒株的过程,这是HIV变异和治疗难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TIPs的这一特性表明它们不会增加HIV治疗的复杂性。Weinberger、Haigwood及其团队正在进一步研究TIPs在ART药物控制下的感染后阶段的作用,以评估在停止ART治疗时控制HIV感染的能力。(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Fathima N. Nagoor Pitchai et al. . Science, 2024, doi:10.1126/science.adn586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Nature Methods:当百年病理学遇见AI——iSCALE赋能H&E图像,预测细胞级空间转录组 (2025-09-18)
- 《健康报》专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海南国际医学中心数智医学研究院院长王慧:人工智能推动健康管理深度重构 (2025-09-18)
- Cell Stem Cell:血癌基因DNMT3A的惊人新角色!科学家解锁造血干细胞长寿的奥秘 (2025-09-18)
- 华人学者发表Nature论文,揭示这种基因突变为何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 (2025-09-18)
- 为什么感冒鼻塞时,吃东西会没味道?最新Nat. Commun:原来味道不仅需要味觉,还需要嗅觉! (2025-09-18)
- 《自然·免疫学》:打破传统认知!大坪医院/昆明市延安医院团队从头设计多肽,精准抑制细胞焦亡孔道功能,为炎症治疗开辟新途径 (2025-09-17)
- 流感季不用慌!Sci Adv:“抗体鸡尾酒”抗多种毒株还不怕突变,感染5天给药仍能救命 (2025-09-17)
- 新疆放慢构建当代中药家当系统 (2025-09-17)
- 《免疫》:科学家首次发现,最毒乳腺癌在转移前就拿下了抗癌前哨! (2025-09-17)
- Nature子刊:姜海/邓贤明团队开发高通量蛋白降解剂筛选平台,成功发现SKP2分子胶降解剂 (2025-09-1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