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刘延盛/彭隽敏/Fornasiero等揭示小鼠多器官蛋白质组与磷酸化组周转规律 |
![]() |
来源:BioArt 2025-04-06 09:25
研究首次系统性地绘制了小鼠多个器官和不同脑区的蛋白质组及磷酸化蛋白质组周转图谱,为理解组织特异性蛋白质动态及稳态提供了重要资源。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过程(即蛋白质周转,protein turnover)是所有生物体维持蛋白稳态(proteostasis)的基本生命活动。蛋白质周转不仅可以清除细胞内受损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还能维持细胞的功能完整性和组织特异性。然而,以往对蛋白质周转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一组织或数量较少的蛋白质,对整体哺乳动物组织及脑区内的蛋白质,尤其是磷酸化蛋白质的周转规律了解甚少。磷酸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功能、定位及稳定性具有广泛的调控作用。系统地探索蛋白质及其磷酸化修饰的组织特异性周转模式,将极大提升我们对蛋白质稳态调控和疾病机制的理解。
近日,耶鲁大学医学院刘延盛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彭隽敏教授、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Eugenio F. Fornasiero教授团队,在Cell上发文题为Turnover Atlas of Proteome and Phosphoproteome Across Mouse Tissues and Brain Regions,首次系统性地绘制了小鼠多个器官和不同脑区的蛋白质组及磷酸化蛋白质组周转图谱,为理解组织特异性蛋白质动态及稳态提供了重要资源。
研究团队运用先进的生物质谱技术(数据非依赖采集质谱DIA-MS和TMTpro标记)及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pSILAC),在小鼠的8种组织(脑、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肠道、血浆)和9个脑区(包括小脑、海马、前额叶皮质、黑质、丘脑、杏仁核、内嗅皮层、嗅球和纹状体)中,定量分析了超过11,000个蛋白质和40,000个磷酸化位点的周转速率。
图1 热圈图(Heat-Circle plot)综合展示蛋白质丰度与半衰期
此次研究的重要发现包括:
1. 蛋白质的半衰期决定组织特异性功能
不同组织间蛋白质更新速率差异巨大,肠道蛋白半衰期最短(约3.27天),脑组织蛋白半衰期最长(达6.45天)。研究开发了热圈图(Heat-Circle plot)这一创新工具,综合展示蛋白质丰度与半衰期,直观反映不同组织的能量代谢及蛋白质更新策略(图1)。例如,线粒体蛋白在脑区的较长寿命,可能与脑功能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2. 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途径的组织特异性
研究明确了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与溶酶体介导降解途径在组织间更新速率的差异。研究发现,被蛋白酶体识别的K48-连接泛素链明显比被溶酶体识别的K63-连接泛素链更稳定,反映出不同泛素链组织特异的循环再利用策略。
3. 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强烈约束蛋白质寿命
蛋白质的周转速率与其参与的蛋白互作网络高度相关。研究团队首次通过跨组织的蛋白质周转数据发现,蛋白质寿命受其所处蛋白互作网络的显著影响。此外,这种跨组织的蛋白质寿命差异还能够有效地预测蛋白互作网络,为探索蛋白功能提供新视角。
4. 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的组织特异性周转调控
通过整合蛋白组学与多组学数据,研究揭示过氧化物酶体蛋白在不同组织内显著的周转差异。比如,肝脏中过氧化物酶体蛋白周转显著加速,而心脏中则明显延缓,提示组织特异的代谢需求显著影响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的稳定性。
5. 磷酸化修饰显著影响蛋白质稳定性
研究团队首次在体内系统地探索了磷酸化修饰对蛋白质稳定性的调控作用。特别是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蛋白Tau与 -synuclein的研究显示,特定磷酸化位点能显著延长或缩短这些蛋白的半衰期。通过PhosTAC技术和磷酸模拟突变实验进一步验证,确定磷酸化修饰对蛋白稳定性具有决定性作用,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干预靶点。
此外,研究团队还建立了互动式数据库资源Tissue-PPT(https://yslproteomics.shinyapps.io/tissuePPT)可供研究者方便查询不同组织蛋白质表达与周转的数据并绘制热圈图。
总的来说,该研究成果不仅为理解不同组织中蛋白质周转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针对疾病特异性蛋白质周转异常的药物干预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靶点。该团队希望进一步探索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蛋白质周转机制,并开发基于蛋白降解的新型疗法。
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耶鲁大学医学院李文学博士,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Abhijit Dasgupta博士与杨卡博士,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诗盛博士。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02.021
: , , , , , , , , , ,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分享 留言 收藏 听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帕金森病治疗的“巨大飞跃”!两篇Nature论文齐发:干细胞在临床试验中安全、有效治疗帕金森病 (2025-04-19)
- 《神经元》:中国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免疫细胞ILC2可以促进卒中的后神经修复! (2025-04-19)
- 基金委窦贤康主任:改善流动编制和兼聘人员监督管理,规范与依托单位、科研人员的“亲清”关系 (2025-04-19)
- 吃肉还是吃糖?《自然》子刊:操控食欲的神奇分子或能影响寿命 (2025-04-19)
- Nat Genet:科学家成功绘制出新型细胞图谱,有望揭示神经母细胞瘤肿瘤微环境的显著改变 (2025-04-18)
- 中国整治“神医”“神药”等告白乱象 (2025-04-18)
- 国度药监局召开药品网络贩卖平台企业合规指导任务会 (2025-04-18)
- 多学科微循环障碍防治前沿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5-04-17)
- Cell子刊:唐道林/康睿团队发现细胞色素C新功能——抑制铁死亡 (2025-04-17)
- Science:免疫系统的和平使者!科学家揭秘调节性T细胞如何维护机体免疫平衡? (2025-04-1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