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疗器械行业 > 《科学》重磅:分子胶靶点数量大提升!靶向疾病蛋白的新方式找到了

《科学》重磅:分子胶靶点数量大提升!靶向疾病蛋白的新方式找到了

来源:学术经纬 2025-07-13 17:48

一项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研究通过系统探索cereblon(CRBN)的靶点空间,揭示了分子胶诱导的新底物识别规则,为开发新一代降解剂提供了重要指导。 

蛋白质降解技术是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突破。这类小分子能够诱导E3泛素连接酶与目标蛋白接近,从而触发目标蛋白的泛素化和降解。今天,一项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研究通过系统探索cereblon(CRBN)的靶点空间,揭示了分子胶诱导的新底物识别规则,为开发新一代降解剂提供了重要指导。

分子胶(MGD)是一类单价小分子( 500 Da),能够改变E3连接酶的表面结构,从而促进新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由于分子量较小,分子胶易于被细胞吸收,并且可以在较低剂量下发挥作用。在机制上,分子胶降解剂通过直接介入蛋白质界面,加强E3连接酶与靶蛋白之间的复合物形成,从而诱导它们之间的亲和力增加,最终导致靶蛋白的泛素化与降解。

目前最广为人知的分子胶降解剂是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及其类似物泊马度胺(pomalidomide)等获批的免疫调节药物(IMiD),它们能与CRL4CRBN E3泛素连接酶中的底物受体蛋白CRBN相结合,通过改变CRBN所靶向底物蛋白的特性,使得CRL4CRBN E3泛素连接酶得以与新的底物蛋白相连并诱导该蛋白后续的降解。

以CRL4CRBN泛素连接酶复合物为例,其底物识别机制依赖于一种名为 发夹G-loop的简单二级结构。研究人员推测,可能存在更多适用于这种降解模式的潜在靶蛋白。为系统鉴定这类蛋白质,研究团队开展了全蛋白质组范围的CRBN靶点空间分析。

最新研究的筛选结果显示,1633种人类蛋白可能具有表面暴露的G-loop样基序,能够与CRBN结合。这些蛋白覆盖超过250种结构域和近100种功能类别,其中包含大量传统上被认为"不可成药"的靶点。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不仅验证了 发夹G-loop的广泛存在,还鉴定了螺旋型G-loop是一种新型CRBN识别基序。 通过系统的实验验证,研究团队成功确认了21种新型 -发夹G-loop及螺旋型G-loop蛋白的CRBN结合能力。这一发现将已公开报道的非C2H2型CRBN靶点数量提升了四倍。这些结果不仅证实了G-loop基序的序列多样性,更揭示了一个关键原则:不同G-loop靶点需要差异化的化学策略来实现CRBN结合,这些发现打破了传统认知,证明G-loop基序的兼容性远超预期。

研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不依赖G-loop结构的CRBN结合机制 分子表面特征模拟。这一发现重新定义了分子胶诱导的靶点结合规则,表明CRBN的靶点空间可通过多种机制进行扩展。 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CRBN的关键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位点(PPI)具有显著的可塑性。这种变构灵活性暗示,分子胶降解剂可能通过动态调控CRBN的PPI景观,从而激活多种先前未知的靶点结合机制。

总言之,这项研究揭示了CRBN靶点空间的可塑性,重新定义了分子胶的靶点结合规则,并为拓展CRBN的靶点空间提供了新的机遇,这些发现为下一代分子胶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对CRBN可塑性和表面模拟机制的深入探索,蛋白质降解技术有望在癌症、免疫疾病等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资料:[1] Georg Petzold et al. ,Mining the CRBN target space redefines rules for molecular glue induced neosubstrate recognition. Science (2025). DOI:10.1126/science.adt6736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