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政策法规 >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何授予这两位科学家?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何授予这两位科学家?

来源:生物世界 2025-10-06 11:32

202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 Victor Ambros(麻省大学医学院)和 Gary Ruvkun,表彰他们发现 microRNA 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基因原理。

2025 年诺贝尔奖将于 10 月 6 日揭晓,率先揭晓的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今天,我们回顾一下 2024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Victor Ambros(麻省大学医学院)和Gary Ruvkun(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表彰他们发现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从而揭示了基因活性如何被调控的基因原理。

Victor Ambros,1953 年出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他于 1979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在那里进行了博士后研究(1979-1985 年)。1985 年,他在哈佛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1992-2007 年,他加入了达特茅斯医学院,此后在麻省大学医学院工作至今。

Gary Ruvkun,1952 年出生于美国加州伯克利,他于 1982 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2-1985 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85 年,他在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一直工作至今。

我们染色体中储存的信息可以被比作是我们身体中所有细胞的操作手册。每个细胞都含有相同的染色体,因此每个细胞都含有完全相同的一组基因和完全相同的一组指令。然而,不同的细胞类型(例如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那么,这些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

答案在于基因调控(gene regulation),它使得每个细胞只选择与自身相关的指令。这能确保每种细胞类型中只有正确的一组基因处于活跃状态。

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对不同类型的细胞如何发育感兴趣。他们发现了一类之前未知的RNA类型 microRNA(简称miRNA),这种内源性的 RNA 分子在基因调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这一开创性发现揭示了一种全新的基因调控原理,这一原理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细胞生物来说至关重要。

目前已知,人类基因组编码了超过 1000 种 microRNA。他们二人的发现揭示了基因调控的一个全新维度。microRNA 已被证明在生物体的发育和功能方面具有根本性的重要作用。

必要的调控

2024 年的诺贝尔奖聚焦于发现细胞中用于调控基因活性的重要调节机制。遗传信息通过一个被称为转录的过程,从 DNA 流向 mRNA,然后进入细胞机器,用于蛋白质的生产。在那里,mRNA 被翻译为蛋白质,在这一过程中,储存在 DNA 中的遗传指令最终生成了蛋白质。自 20 世纪中期以来,一些最基本的科学发现解释了这一过程的工作原理。

我们身体中的器官和组织由多种不同的细胞类型组成,它们的 DNA 中都储存着相同的遗传信息。然而,这些不同的细胞会表达出独特的蛋白质组合。

这是如何实现的呢?

答案在于精确调控基因活性,使得每个特定细胞类型中只有正确的一组基因处于活跃状态。例如,这使得肌肉细胞、肠道细胞和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能够执行其专门的功能。此外,基因活性必须不断进行微调,以使细胞功能适应我们体内和环境不断变化的条件。如果基因调控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癌症、或自身疾病等严重疾病。因此,了解基因活性的调控机制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重要目标。

图片

遗传信息从DNA到mRNA再到蛋白质的流动。相同的遗传信息储存在我们体内所有细胞的DNA中。这需要对基因活性进行精确的调节,以便在每种特定的细胞类型中,只有正确的一组基因是活跃的

20 世纪 60 年代的研究表明,一种被称为转录因子的特殊蛋白质能够与 DNA 上的特定区域结合,并通过决定哪种 mRNA 会被产生来控制基因信息的流动。从那时起,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数千种转录因子,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基因调控的主要原理已经得到解决。

然而,在 1993 年,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出人意料地发现了一种新的基因调控水平,这一发现后来被证明具有极高的生物学意义,并在进化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小小线虫、重大突破

上世纪 80 年代末,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在Robert Horvitz教授实验室做博士后,Robert Horvitz 教授因发现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而获得 2002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实验室中,他们二人的研究对象是一种不起眼的 1 毫米长的蠕虫 秀丽隐杆线虫。尽管秀丽隐杆线虫体型较小,但它拥有许多特殊的细胞类型,例如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这些细胞也存在于更大、更复杂的动物中,这使得秀丽隐杆线虫成为研究多细胞生物组织如何发育和成熟的有用模型。

他们二人对控制不同基因程序激活时机的基因感兴趣,这些基因确保各种类型的细胞在正确的时间发育。他们研究了两种突变型线虫 lin-4 和 lin-14,它们在发育过程中显示出基因程序激活时机的缺陷。他们想要鉴定这些突变基因并了解它们的功能。Victor Ambros之前的研究表明,lin-4 基因似乎是 lin-14 基因的负调控因子。然而,lin-14 活性是如何被阻断的尚不清楚,他们决定着手解决这一谜团。

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后,Victor Ambros在哈佛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继续分析 lin-4 突变体,并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lin-4 基因不编码蛋白质,而是编码一种很短的 RNA,这种来自 lin-4 基因的小 RNA 负责抑制 lin-14 基因。

那么,这是如何实现的呢?

就在同一时间,Gary Ruvkun在他位于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新成立的实验室里研究了 lin-14 基因的调控。与当时已知的基因调控功能不同,他发现 lin-4 对lin-14 的抑制并不是抑制 lin-14 产生 mRNA,这种调控作用似乎发生在基因表达过程的后期阶段,通过抑制蛋白质的生产,他还发现,lin-14 mRNA 中有一个片段是 lin-4 发挥抑制作用所必需的。

他们二人比较了各自的发现,然后得出了一个突破性发现 短的 lin-4 序列与 lin-14 mRNA 关键片段的互补序列相匹配。他们通过进一步实验证实,lin-4 microRNA 通过与 lin-14 mRNA 中的互补序列结合来关闭 lin-14,从而阻断 lin-14 蛋白的产生。

图片

A:秀丽隐杆线虫是理解不同细胞类型如何发育的常用模式生物;B:Victor Ambros 和 Gary Ruvkun 研究了lin-4和lin-14突变体,Victor Ambros 发现lin-4似乎是lin-14的负调控因子;C:Victor Ambros发现lin-4基因编码一种microRNA而不编码蛋白质,Gary Ruvkun克隆了lin-14基因,他们二人发现lin-4 microRNA序列与lin-14 mRNA中的互补序列相匹配

至此,他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基因调控机制,一种由之前未知的 RNA(microRNA)介导的基因调控机制。

他们于 1993 年各自在Cell期刊发表论文,报道了上述发现。

然而,这两篇论文发表后,却几乎遭遇了科学界 震耳欲聋的沉默 。因为,虽然研究结果很有趣,但这种不寻常的基因调控机制被学界认为是秀丽隐杆线虫特有的,可能跟人类或其他复杂动物无关。

直到 7 年后,局面发生了改变,Gary Ruvkun发现了第二个 microRNA let-7,与 lin-4 不同的是,let-7 基因是高度保守的,并且存在于整个动物界。这篇论文引起了学界极大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数百种不同的 microRNA 被陆续鉴定出来。

图片

Gary Ruvkun克隆了let-7基因,这是第二个编码microRNA的基因,该基因在进化中是保守的,microRNA调控在多细胞生物中普遍存在

如今,我们已知人类有超过 1000 个基因表达不同的 microRNA,而 microRNA 对基因的调控在多细胞生物中普遍存在。

除了发现新的 microRNA 之外,其他研究人员陆续阐明了 microRNA 如何产生并递送到调控 mRNA 中的互补靶序列的机制。microRNA 与 mRNA 中互补靶序列的结合导致蛋白质合成抑制或 mRNA 的降解。有趣的是,一个 microRNA 可以调控许多不同基因的表达,一个基因也可以被多个 microRNA 所调控,从而协调和微调整个基因网络。

微小RNA,却有着深远的生理意义

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un率先揭示的 microRNA 的基因调控作用已经存在了数亿年。这种调控机制使得越来越复杂的生物得以进化。从遗传学研究中我们知道,没有 microRNA,细胞和组织就不能正常发育。microRNA 的异常调控可导致癌症,此外,编码 microRNA 的基因突变,还会导致先天性听力损失、眼睛以及骨骼疾病等情况。microRNA 的产生所需的一种酶(Dicer1)发生突变会导致 DICER1 综合征,这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综合征,与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癌症相关。

图片

microRNA的开创性发现出乎意料,揭示了基因调控的一个新维度

核心论文

诺贝尔奖官网列举了两位获奖者的 3 篇核心论文,前两篇于 1993 年发表于Cell期刊,这两篇论文发现了第一个 microRNA lin4,并揭示了其基因调控机制;第三篇论文发表于Nature期刊,这篇论文发现了第二个 microRNA let7,证实了 microRNA 不止存在于线虫中,而是在动物界普遍存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