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生命的“化学伪装”——RNA N-糖基化,一种被忽视的免疫调控艺术 |
![]() |
揭开 伪装 :当RNA脱下糖衣
要探究这件 糖衣 的功能,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将它 脱掉 ,然后观察会发生什么。研究人员正是从这个简单的想法入手,设计了他们的第一个关键实验。
他们首先从人类细胞中分离出小分子RNA组分,这些组分富含我们感兴趣的glycoRNA。然后,他们请来了一位 分子裁缝 一种名为PNGase F的酶。这种酶非常专一,它的工作就是精准地剪切掉附着在分子上的N-糖链,而不会损伤RNA本身。经过PNGase F处理后,原本穿着 糖衣 的glycoRNA就变成了 裸露 的RNA。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研究人员将这些处理过和未处理过的RNA,分别引入到巨噬细胞(macrophages)中。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的 前线巡逻兵 ,时刻准备着对潜在的危险信号发出警报。
结果令人震撼。未经处理的、带有完整糖衣的glycoRNA进入巨噬细胞后,一切风平浪静,巨噬细胞表现得十分 淡定 。然而,当那些被PNGase F 脱去 糖衣的RNA被引入时,巨噬细胞瞬间 警铃大作 。它们迅速启动了强烈的先天免疫反应,大量生产并释放出一种名为 -干扰素(interferon- , IFN- )的警报信号。数据显示,在100ng的RNA刺激下,被PNGase F处理过的RNA诱导的IFN- 浓度飙升至约350 pg/ml,而未经处理的RNA所诱导的水平则几乎为零,与空白对照无异。
为了确认这个反应确实是由RNA本身而非其他杂质引起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个重要的对照实验。他们在用PNGase F处理RNA后,再加入一种RNA酶(RNase)混合物,将RNA分子彻底降解。结果,免疫反应完全消失了。这清晰地表明,正是 裸露 的RNA分子本身,成为了点燃免疫系统怒火的 火种 。
这个发现的重要性不止于实验室的细胞模型。我们的血液中也循环着各种细胞释放的RNA分子。研究人员因此将目光投向了更具生理相关性的样本 人类和小鼠的血清。他们成功地从血清中分离出了glycoRNA,并重复了上述实验。结果再次印证了他们的发现:来自血清的glycoRNA在正常状态下是免疫惰性的,可一旦用PNGase F脱去其糖衣,它们立刻摇身一变,成为强大的免疫刺激物,不仅能诱导IFN- ,还能促使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多种炎症因子。
这一系列实验有力地揭示了N-糖基化的第一个核心功能:它是一层保护性的 伪装 ,一层 糖盾 ,有效地屏蔽了自身RNA的内在免疫刺激性,从而阻止了免疫系统对 自己人 发起不必要的攻击。
死亡的 艺术 :如何安静地 打扫战场 ?
每天,我们体内都有数十亿的细胞遵循着程序性死亡(apoptosis)的指令,走向生命的终点。这个过程必须被精确调控,死亡细胞的 尸体 需要被免疫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迅速而 安静 地清除。这个过程被称为 胞葬作用 (efferocytosis)。这里的 安静 至关重要,意味着清除过程不能引发炎症,否则我们的身体将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悖论。研究已经知道,细胞表面也存在着glycoRNA。当一个细胞凋亡时,它表面的glycoRNA会随着细胞碎片一同被巨噬细胞吞噬。吞噬后,这些RNA将进入巨噬细胞的内涵体(endosome),而那里恰恰是RNA免疫感应器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 的 驻扎地 。那么,为什么这个过程没有触发免疫警报呢?难道是glycoRNA的 糖衣 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模拟体内胞葬作用的巧妙实验。他们用药物诱导HeLa细胞凋亡,然后将这些凋亡细胞分为几组。一组作为对照,另一组则用PNGase F处理,脱去其细胞表面的N-糖链。随后,他们将这些凋亡细胞 喂 给巨噬细胞。
实验结果完美地支持了他们的假说。当巨噬细胞吞噬正常的凋亡细胞时,一切如常,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免疫反应,完美诠释了 安静 的清理过程。然而,当巨噬细胞吞噬的是那些被脱去 糖衣 的凋亡细胞时,一场剧烈的免疫风暴被掀起。巨噬细胞产生了大量的IFN- ,其水平与之前实验中直接转染 裸露 RNA所引发的反应相当。例如,在巨噬细胞与凋亡细胞比例为1:8的条件下,经PNGase F处理的凋亡细胞诱导的IFN- 水平从几乎为零激增至超过300 pg/ml。
研究人员还通过抑制剂(如细胞松弛素D)阻断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发现即便存在着被处理过的凋亡细胞,免疫反应也无法被触发。这说明,只有在细胞被真实 吞下 ,其表面的 裸露 RNA进入到细胞内部的感应器面前时,警报才会被拉响。
这些结果揭示了RNA N-糖基化的第二个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不仅仅是保护游离的RNA分子,更是确保了细胞程序性死亡这一基本生命过程的 免疫沉默 。正是这层 隐身斗篷 ,使得每天在我们体内上演的 生死轮回 大戏能够和平落幕,维持着组织的稳态与健康。
揪出 内鬼 :原来是acp U在 作祟
既然我们知道了 糖衣 是伪装,那么它到底在伪装什么?换句话说,当糖衣被脱去后,RNA上暴露出来的那个让免疫系统 勃然大怒 的 内鬼 究竟是谁?
研究人员将焦点锁定在一个名为3-(3-氨基-3-羧丙基)尿苷(acp U)的分子上。这是一种高度修饰化的尿苷(RNA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此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它正是N-糖链连接到RNA上的那个 锚点 。研究人员大胆推测:也许acp U本身就是那个免疫刺激信号,而N-糖链的功能就是像一个 安全帽 一样,把它严密地盖住。
为了验证这个 嫌疑犯 ,研究人员双管齐下,同时采用了遗传学和化学合成两种策略。
在遗传学方面,他们利用了DTWD2基因敲除(KO)的细胞系。DTWD2是合成acp U所必需的一种关键酶。因此,来自这些KO细胞的RNA从源头上就缺少acp U这个结构。研究人员的逻辑是:如果acp U真的是 内鬼 ,那么即便用PNGase F处理DTWD2 KO细胞的RNA(为了排除其他潜在糖基化的影响),它也应该不会引发免疫反应。
实验结果与预测完全一致。当研究人员将来自DTWD2 KO细胞的小分子RNA转染进巨噬细胞时,无论是否经过PNGase F处理,巨噬细胞都毫无反应。同样,诱导DTWD2 KO细胞凋亡后,再用PNGase F处理并让巨噬细胞吞噬,也完全无法激发炎症。这一结果有力地将嫌疑范围缩小到了acp U身上。
虽然遗传学证据很有说服力,但要 定罪 还需要更直接的证据。为此,研究人员转向了化学合成。他们人工合成了几段很短的RNA链。其中一些含有普通的尿苷(U),而另一些则在同样的位置上被替换成了acp U。
当这些合成的RNA被用于刺激巨噬细胞时,决定性的证据出现了。含有普通尿苷的RNA链是完全惰性的,而含有acp U的RNA链则表现出极强的免疫刺激活性。例如,在250 nM的浓度下,acp U修饰的RNA能诱导THP-1巨噬细胞产生超过1000 pg/ml的IL-6,而未经修饰的RNA则几乎没有作用。这相当于抓到了 犯罪现场的直接证据 ,证实了acp U本身就是一个强效的内源性免疫刺激分子。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探索了这顶 安全帽 的作用机制。acp U分子上有一个关键的化学基团 羧基。研究人员猜想,也许正是这个羧基在 惹事 。于是,他们通过化学方法将这个羧基 封 住(例如,将其转化为一个酰胺基团),或者在acp U上只连接一个N-乙酰葡糖胺(GlcNAc)分子 这是N-糖链的第一个糖单元。结果发现,无论是哪种 封盖 ,acp U的免疫刺激活性都消失了。这表明,N-糖链的屏蔽作用是何等精确,它通过覆盖acp U上关键的化学基团,实现了完美的 消音 效果。
双重 警报 :TLR3与TLR7的协同 盘问
既然 内鬼 acp U已经被揪出,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是:免疫系统的哪些 哨兵 或 感应器 负责识别并 盘问 这个暴露的acp U?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内涵体(endosome)内的Toll样受体家族是感知核酸(DNA和RNA)的主力军。其中,TLR3主要识别双链RNA(dsRNA),而TLR7则主要负责识别单链RNA(ssRNA)。考虑到天然的小分子RNA结构复杂,可能同时包含单链和双链区域,研究人员推测TLR3和TLR7可能都参与了对 裸露 acp U-RNA的识别。
为了验证这一点,他们利用了基因敲除小鼠,这些小鼠分别缺失了TLR3、TLR7,或者它们下游的关键信号转接蛋白(TRIF对应TLR3,MyD88对应TLR7)。他们从这些小鼠体内分离出巨噬细胞,并用被PNGase F处理过的、 裸露 的自身小RNA进行刺激。
实验结果再次带来了惊喜。在正常的野生型(WT)巨噬细胞中, 裸露 RNA引发了强烈的IFN- 反应。然而,在TLR3敲除的细胞和TLR7敲除的细胞中,这个反应都受到了显著的抑制。例如,在野生型巨噬细胞中,PNGase F处理后的小RNA诱导了约250 pg/ml的IFN- ,而在TLR3 KO和TLR7 KO的巨噬细胞中,这一数值均下降到了100 pg/ml以下。
这个结果表明,对acp U-RNA的识别并非 非此即彼 的简单模式,而是需要TLR3和TLR7这两个感应器的协同作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可能是免疫系统的一种 双重验证 机制:一个RNA分子需要同时满足两个不同感应器的识别条件,才能被判定为足够危险的信号,从而触发最高级别的警报。这种协同作用确保了免疫反应的精确性和适度性,避免了对微不足道或模糊信号的过度反应。这为我们理解先天免疫信号的整合与调控,提供了新的见解。
当 隐身术 失灵:自身免疫的风暴前夕?
这项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RNA N-糖基化的完整功能图景。它揭示了生命如何通过一种巧妙的化学修饰,在维持免疫平衡这一核心任务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智慧。N-糖链作为acp U的 监护人 ,确保了自身RNA在循环系统和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的 豁免权 。
然而,故事的结尾往往是新故事的开始。这项基础研究的发现,立刻将我们的思绪引向了临床医学,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领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病,其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免疫系统错误地产生了针对自身核酸(包括RNA和DNA)的抗体,并攻击自身组织。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探寻导致这种 自我识别 崩溃的根本原因。这项新研究提出了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可能性:会不会是glycoRNA的 隐身术 失灵了?
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几种可能的情景:在SLE患者体内,或许是合成N-糖链或将其连接到RNA上的酶系统出现了缺陷,导致大量 裸露 的、具有免疫刺激性的acp U-RNA在体内循环。又或者,某些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破坏了这层 糖衣 ,暴露了acp U。这些暴露的acp U-RNA持续刺激免疫系统,诱导慢性炎症,并可能作为抗原,驱动身体产生针对acp U或其周围RNA结构的自身抗体。一旦形成这种恶性循环,免疫系统的攻击将不断升级,最终导致系统性的组织损伤。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也初步探索了这一方向。他们检测了少量SLE患者血清中的glycoRNA,发现其图谱呈现出高度的异质性。虽然由于样本量限制,未能得出学上明确的结论,但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端,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这项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身免疫。它告诉我们,免疫的平衡可能不仅仅取决于识别序列或高级结构,还可能取决于像糖基化这样精细的化学修饰。未来,通过检测循环血液中 裸露 acp U-RNA的水平,或针对acp U的抗体,或许可以开发出SLE等疾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更令人期待的是,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并调控RNA的糖基化过程,比如开发出能够稳定或修复这层 糖衣 的药物,甚至可能为治疗这些棘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从一个基础的分子修饰,到细胞的生死平衡,再到人类的重大疾病,这项研究完美地诠释了基础科学的魅力。它不仅解答了一个 为什么 的问题,更开启了通往无数个 怎么办 的崭新大门。生命的 隐身术 已被揭示,而如何利用这一知识去守护生命的和平,将是研究人员下一步探索的壮丽篇章。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Nature:科学家成功开发出一种突破性的抗结核药物——CMX410 (2025-08-11)
- Nature:生命的“化学伪装”——RNA N-糖基化,一种被忽视的免疫调控艺术 (2025-08-11)
- Nature:从绝望到希望——脑部细胞移植或为遗传性脑病患者打开生命之门 (2025-08-11)
- 《自然》子刊:缺氧竟能保护神经元!哈佛团队发现,低氧空气会在大脑中构筑“抗毒性”环境,预防/挽救帕金森病相关神经元丢失和运动障碍 (2025-08-10)
-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发表最新Cell论文 (2025-08-09)
- Nature:人类最大基因数据库上线!科学家解读近50万英国人的“生命源代码” (2025-08-08)
- 西格列他钠(双洛平®)治疗MASH研究成果登顶国际肝病学顶刊 (2025-08-07)
- 曹雪涛院士出任主编,中国免疫学会推出高水平新期刊,聚焦免疫与炎症 (2025-08-07)
- 《肝脏病学》:肝癌耐药的幕后推手曝光!华科大团队揭示驱动肝癌对仑伐替尼获得性耐药的新机制,NEK7发挥关键作用 (2025-08-07)
- 唾液中竟藏着2型糖尿病的发病线索?PLoS One最新研究揭示关键基因关联 (2025-08-0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