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Sens新发现:红细胞膜“加持”的纳米平台,高效捕获并量化细胞外囊泡,助力疾病研究 |
![]() |
来源:100医药网 2025-08-18 09:54
本研究构建出肽工程化红细胞膜伪装的仿生纳米平台,实现了细胞外囊泡的高效捕获、无损释放与电化学定量,且能保持其生物活性,为相关生物医学和临床研究提供了有效工具。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种微小却意义重大的 信使 细胞外囊泡(EVs)。它们是由细胞分泌的脂质膜包裹的纳米囊泡,广泛存在于血液、唾液、尿液等体液中,承载着与来源细胞相似的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分子,在细胞间通讯、分子运输和信号传导中扮演关键角色,还与癌症、心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正因如此,分离、定量EVs并保持其生物活性,对揭示疾病分子特征、推动其在生物医学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近日,一项发表在ACS Sens上的研究Peptide-Engineered Biomimetic Nanoplatform with Cell-Membrane Camouflage Streamlines High-Performance Isola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突破。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肽工程化的仿生纳米平台(Pep@RBC@MNs),该平台以磁性纳米颗粒(MNs)为基础,依次包裹红细胞膜并修饰靶向磷脂酰丝氨酸(PS)的肽配体构建而成。红细胞膜的伪装赋予了平台优异的抗污性能和流动性,肽配体则使其能特异性结合EVs表面的PS标记,两者结合实现了EVs的高效 捕获-释放 分离。
图 1:用于细胞外囊泡分离和定量的仿生纳米平台概述
在捕获环节,红细胞膜的抗污特性让平台在PBS缓冲液、10%稀释的无EV胎牛血清和未稀释的细胞培养基中孵育后,尺寸分布几乎不变,减少了非特异性吸附的干扰。同时,其膜流动性使肽配体可横向移动并聚集,通过多点结合增强EV捕获效率。实验显示,对细胞MCF-7来源的EVs,该平台捕获效率达89.22%,远超未包裹红细胞膜的Pep@MNs(46.64%),且靶向肽配体是高效捕获的关键,随机肽修饰的平台捕获能力显著降低。
图 2:肽修饰的红细胞膜包裹的磁性纳米颗粒对细胞外囊泡的高效捕获
释放环节采用pH介导的肽配体电荷调节策略,用10%氨水溶液(pH 12)处理时,肽配体接近等电点( 12.13)呈电中性,破坏与PS的非共价作用,实现EVs无损释放。释放的EVs经TEM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验证,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完好,尺寸分布与原始EVs相似,且平台经三次捕获-释放循环仍保持稳定性能,可重复使用。
图 3:从仿生纳米平台无损释放细胞外囊泡
该平台还整合了电化学定量功能,流程高效且无损。捕获EVs后,用靶向CD63的亚甲基蓝(MB)标记适配体探针标记,再通过博来霉素-Fe ⁺复合物降解探针释放MB,利用MB与葫芦[7]脲修饰电极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电化学信号实现定量。此过程不影响EVs的尺寸分布和释放效率,对MCF-7 EVs的检测范围宽(5 10 至5 10⁹ particles mL⁻ ),检测限低至1901 particles mL⁻ ,在PBS、细胞培养基和稀释血清中回收率达94.6%-106.4%,抗干扰能力优异,且对不同细胞来源的EVs均能有效定量。
图 4:利用仿生纳米平台对细胞外囊泡进行电化学定量
实际应用中,该平台在复杂样品中表现出色。对MCF-7和MCF-10A细胞培养液中的EVs定量结果与NTA一致,证明其准确性。分离的MCF-7 EVs可被MCF-10A细胞有效摄取,且能增强后者迁移能力,效果优于Pep@MNs分离的EVs,显示其能更好保留EVs生物活性。在人胚胎(hESCs)EVs研究中,该平台分离的EVs可减少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诱导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与超速离心法分离的EVs心肌保护效果相当,进一步验证了其实用性。
图 5:仿生纳米平台在细胞外囊泡相关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
这种肽工程化红细胞膜伪装仿生纳米平台,集高效捕获、无损释放和电化学定量于一体,无需昂贵设备,操作简便,成本效益高。它不仅为EVs的分离和定量提供了强大工具,更在乳腺癌、心治疗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望推动EVs相关的生物医学和临床研究迈向新高度,让我们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手段得到进一步提升。(100yiyao.com)
参考文献:
Huang Z, Fang Z, Ni K, et al. Peptide-Engineered Biomimetic Nanoplatform with Cell-Membrane Camouflage Streamlines High-Performance Isola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ACS Sens.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12, 2025. doi:10.1021/acssensors.5c0082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首次!肿瘤完全消失半年,创新疗法亮眼结果公布 (2025-08-18)
- 肺感染治疗见新希望!Eur J Pharm Sci:细菌脂质包被多孔颗粒载药后,抗结核效力显著提升,对细胞内外分枝杆菌抑制与杀灭效果更优 (2025-08-18)
- ACS Sens新发现:红细胞膜“加持”的纳米平台,高效捕获并量化细胞外囊泡,助力疾病研究 (2025-08-18)
- 《细胞》子刊:他汀又立大功!中国科学家建立最大胰腺癌类器官库,首次证实他汀可改善胰腺癌化疗耐药问题,超7成晚期患者或可获益 (2025-08-17)
- 汪阳明团队创新双组学技术MAPIT-seq:在单细胞水平同时绘制RNA结合蛋白作用图谱与基因表达图谱的新利器 (2025-08-17)
- 通过眼睛可识别肾病 中大研究团队研发智能诊断系统 (2025-08-17)
-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6篇Nature论文 (2025-08-17)
- 华南农业大学发表最新Cell论文 (2025-08-17)
- 中山大学最新研究登上Cell头条 (2025-08-16)
- Nature Biotechnology:当CAR-T遇到瓶颈,谁是下一个破局者?工程化B细胞,掀起细胞疗法的第二次革命 (2025-08-1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