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系列综述:刘光慧等全面概述人类和非人灵长类衰老标志物 |
![]() |
来源:生物世界 2025-09-15 11:50
该综述论文从细胞、组织到个体水平,系统梳理并整合了人类以及非人灵长类衰老过程中的关键生物标志物,为该衰老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和系统参考。的特征是功能逐渐衰退以及患病风险增加,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负担。在灵长类动物中识别衰老生物标志物对于增进我们对人类衰老的理解以及为缓解年龄相关病理状况提供干预措施至关重要。然而,对于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全面了解仍存在不足,这阻碍了基础研究向临床实践的转化。
2025 年 9 月 11 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曲静研究员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泽明教授作为第一作者,联合中国衰老标志物研究联合体(Aging Biomarker Consortium,ABC)的 200 多位学者,在 Nature 旗下综述期刊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Biomarkers of ageing of humans and non-human primates的综述论文。 该综述论文从细胞、组织到个体水平,系统梳理并整合了人类以及非人灵长类衰老过程中的关键生物标志物,为该衰老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和系统参考。衰老的特征在于生理形态和功能的逐渐丧失、患病概率的增加,最终导致死亡风险的上升。随着全球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对老龄化问题进行系统性概述对于制定促进健康老龄化和预防年龄相关疾病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日益沉重负担的策略而言,变得愈发重要。
在灵长类动物研究领域,衰老问题尤为重要,因为人类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在基因和生理特征方面具有共性。这些相似之处使得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成为探索衰老过程的无价之宝,并有可能弥合机制性见解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差距。此外,在与人类相关的时长范围内观察衰老的长期影响的能力,增强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在衰老研究中的实用性。
在寿命较短的动物中,评估衰老的进展或终点以及干预措施对寿命的影响是可行的;然而,这种方法在寿命较长的灵长类动物,尤其是人类身上可能并不实用。此外,寿命本身可能并非评估针对人类衰老或相关疾病的干预措施效果的最有效参数,因为许多治疗方法可能会显著延长健康寿命,而对最大寿命影响不大。因此,研究衰老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这些标志物能够量化细胞或分子损伤以及生理功能衰退的累积情况,并作为生物年龄的指标。也就是说,这些生物标志物应当能够用于评估衰老过程、年龄相关疾病的发展以及干预措施的效果。近期的一些突破,例如发现了与生物年龄相关且能预测人类健康结局的特定 DNA 甲基化模式,以及对能够指示衰老的新表型或分子标志物的表征,都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在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细胞和组织中,这些进展都得到了体现,彰显了该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这些进步突显了灵长类动物衰老生物标志物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早期检测、干预以及治疗途径开发的基础方面所具有的潜力。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但目前关于灵长类动物衰老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仍较为分散,缺乏一个能整合不同生物学组织层面数据的全面综合。然而,鉴于衰老的复杂性和异质性,用单一生物标志物来捕捉衰老的所有方面几乎是不现实的。这种知识上的空白阻碍了生物标志物在衰老研究和医学中的潜力充分发挥。因此,对灵长类动物各种衰老生物标志物进行系统综述对于解决这些局限性以及促进对衰老更细致的理解至关重要。
该综述旨在整合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在细胞、组织和器官层面的现有衰老生物标志物数据。讨论了衰老生物标志物的多维性质及其在细胞衰老、组织退化和全身衰老中的作用。此外,预计这种灵长类动物衰老生物标志物的统一框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衰老过程,还将为开发对抗与年龄相关疾病的有效干预措施以及促进健康老龄化奠定基础。
灵长类动物衰老生物标志物概述
灵长类动物细胞层面衰老的代表性生物标志物
细胞、组织和器官层面衰老生物标志物的层级交叉
该综述介绍了目前关于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在细胞、组织和个体水平上的衰老生物标志物的知识。通过系统分析不同生物学背景和尺度下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标志物,讨论了衰老相关的生理变化的变异性和保守性,强调了它们在评估和干预衰老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为系统性评估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细胞衰老、组织退化和机体衰老提供了一个框架,还有助于开发辅助年龄相关疾病的策略。最后,该综述还批判性评估了衰老研究中的挑战,并概述了未来研究的战略方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Nature系列综述:刘光慧等全面概述人类和非人灵长类衰老标志物 (2025-09-15)
- Cell Syst:肠道微生物的“抗癌奇兵”!科学家阐明2-甲基异柠檬酸的抗癌新发现 (2025-09-15)
- Cell Rep:“逃避”还是“面对”?梅林团队发现了大脑“逃避开关”的秘密,还为焦虑及抑郁等疾病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5-09-14)
- 明眸皓齿打一生肖,原创解析解答落实 (2025-09-13)
- “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出炉,相分离研究先驱获奖,他们阐明了低复杂度结构域的结构和功能 (2025-09-13)
- 研究揭示认知控制大脑活动随年龄呈倒U型发展轨迹 (2025-09-13)
- 炎症TSLP赛道,有“弃子”变“黑马” (2025-09-13)
- Nature:科学家成功利用新算法揭开癌症“黑匣子”并预测肿瘤的演变和临床进程 (2025-09-13)
- Nature:揭示小细胞肺癌劫持神经元突触从而加速生长背后的分子机制 (2025-09-12)
- Nat Commun:口腔微生物界的“超级英雄”!科学家揭示细胞外遗传元素Inocle的发现与意义 (2025-09-1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