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精神病学》:软饮料要少喝!德国科学家发现,软饮料摄入与重度抑郁症风险增加和症状加重有关,女性更显著 |
![]() |
《JAMA·精神病学》:软饮料要少喝!德国科学家发现,软饮料摄入与重度抑郁症风险增加和症状加重有关,女性更显著
来源:奇点糕 2025-10-01 11:19
软饮料摄入与重度抑郁症(MDD)诊断风险和症状严重程度具有显著关联,摄入每增加1次/天与诊断为MDD的可能性显著增加8.1%有关,这种关联主要体现在女性中,增加幅度可达到16.7%。软饮料与不良健康结局有关,包括肥胖、2型、心疾病和癌症,并且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软饮料消耗量持续增长,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软饮料可能还会对精神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纵向研究表明,长期引用软饮料与风险显著增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联似乎仅存在于高糖软饮料中,而高糖固体食品与抑郁症风险增加并无相关性。但是多数研究依赖于参与者自报告,因此临床的抑郁症与软饮料摄入之间的潜在机制关联仍不明确。
肠道微生物群是介导软饮料摄入和抑郁症之间关联的有力潜在因素,系统性综述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Atopium、爱格士氏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丰度增加,栖粪杆菌属丰度下降。
为了验证抑郁症与软饮料摄入之间的关联,以及肠道微生物的作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
他们发现,软饮料摄入与重度抑郁症(MDD)诊断风险和症状严重程度具有显著关联,摄入每增加1次/天与诊断为MDD的可能性显著增加8.1%有关,这种关联主要体现在女性中,增加幅度可达到16.7%。软饮料摄入同样也与女性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这些关联部分是由肠道中爱格士氏菌属丰度增加介导的。
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 精神病学》上。
软饮料摄入量是根据经过验证的德国101项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FFQ2)评估的,参与者需要报告过去一年内不同饮料的常规摄入频率,对于软饮料,问卷收集了一杯200mL软饮料的摄入频率,分为11个等级,从 从不 到 11次/天 ,并根据此计算总摄入量和热量。
研究纳入了932名参与者,包含405名MDD患者和527名健康对照,平均年龄分别为36.37岁和35.33岁,女性分别占比67.9%和65.5%。MDD组的软饮料平均摄入量为114.38克/天,显著多于健康对照组的76.80克/天。
研究人员首先评估了软饮料摄入与MDD诊断及症状严重程度的关联,软饮料摄入每增加1次与诊断为MDD的可能性显著增加8.1%有关。这种关联主要体现在女性中,女性软饮料摄入每增加1次与诊断为MDD的可能性显著增加16.7%有关,而男性中未观察到显著关联。
在症状严重程度方面,在总参与者中,软饮料摄入也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效应量(偏 )为0.012,同样,这个结果仅在女性中显著,效应量(偏 )为0.036。
为了研究软饮料摄入与MDD诊断和症状严重程度之间潜在的机制关联,研究人员随后在女性参与者中评估了软饮料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由于研究团队在此前的研究中发现,肠道中爱格士氏菌属和Hungatella属的丰度增加与MDD诊断具有因果关联,研究人员进一步评估了它们的丰度是否受到软饮料摄入的影响。结果显示,爱格士氏菌属丰度会随软饮料摄入而显著增加,Hungatella属则没有显著变化。
因此,研究人员选定爱格士氏菌属,评估了它在软饮料摄入和MDD诊断和严重程度之间关联的中介效应。他们发现,爱格士氏菌属丰度确实显著介导了软饮料摄入与MDD之间的关联,可以解释软饮料摄入对MDD诊断的总影响的3.82%,以及对症状严重程度的5.00%。
在控制了总热量摄入,或者排除报告进食障碍的参与者后的所有分析中,这些关联仍然是显著的。
这项队列研究表明,软饮料摄入与MDD风险增加及抑郁症状加重之间存在关联,而这种关联有部分是通过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尤其是爱格士氏菌属丰度的升高所介导的。这些发现强调了饮食在抑郁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并突出了肠道微生物作为关键中介的地位。研究观察到了显著的性别特异性,这也提示我们,预防与干预策略应因性别而异、更加。
研究人员还提出,鉴于全球软饮料消费的持续增长,或许需要在公共卫生政策上做出调整以减少人们对软饮料的摄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颠覆“一胖毁所有”!最新研究:带这种“肥胖基因”缺陷,胖却血脂低、心血管风险降,大脑才是幕后调度官 (2025-10-22)
- Nat Commun:癌细胞也有“作战指挥室”?科学家用纳米炸弹把它炸了! (2025-10-22)
- Cell:黑色素瘤细胞表面的凹陷是肿瘤杀伤热点 (2025-10-22)
- 致敬世界传统医药日,扬子江药业“上新”非遗工艺“中药之冠” (2025-10-22)
- Cell:“细胞风暴”过境,熄灭中枢神经的“燎原之火”——CAR-T疗法为进展性多发性硬化带来新曙光 (2025-10-22)
- Nature Biotechnology:微缩战场!在毫米级芯片上,我们能否洞悉CAR-T细胞与实体瘤的生死对决? (2025-10-22)
- 《自然》:哺乳还有这种好处!科学家发现,生育和哺乳会促进CD8阳性T细胞在乳腺中的积累,可降低乳腺癌风险,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 (2025-10-22)
- 槲皮素哪个牌子好?2025年十大槲皮素品牌深度解析:肺结节选购指南 (2025-10-22)
- 从结构性洗牌中突围:顾连医疗的十年,与一场康复行业的分化赛跑 (2025-10-22)
- 循证为基,人文为怀:苏州明基医院代谢与减重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之道 (2025-10-2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