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netics:变“在场”为“在岗”——基于剪接修复的活性筛选系统,重塑高分辨率碱基编辑扫描新范式 |
![]() |
要理解这项新技术的突破性,我们首先需要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研究人员最初面临的困境。他们选择了一个堪称完美的 靶场 ,人类癌症研究中大名鼎鼎的TP53基因。TP53编码的p53蛋白是细胞内最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被誉为 基因组的守护者 。它在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调控和程序性死亡(凋亡,Apoptosis)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在超过一半的人类癌症中,都能发现TP53基因的突变。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覆盖TP53基因编码区的gRNA文库,分别搭载在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可实现A T到G C的转换)和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BE,可实现C G到T A的转换)的载体上,并将其导入细胞系A549中。通过Nutlin-3(富集p53功能丧失突变)和依托泊苷(Etoposide,清除p53功能丧失突变)两种巧妙的筛选,他们确实观察到了预期的结果:最强的信号都集中在p53蛋白已知的关键功能域上,特别是负责与DNA结合的核心区域,DNA结合域(DNA-binding domain)。
然而,数据深处也隐藏着隐忧。首先,ABE系统产生的信号强度和动态范围明显优于CBE系统。更重要的是,整个筛选的信号窗口并不算特别宽阔,这意味着许多潜在的、效应较弱的功能性突变可能被淹没在背景噪音之中,难以被识别。这种 模糊感 正是源于我们之前提到的编辑效率异质性问题。
70%的 旁观者 :筛选噪音的元凶与优化之路传统的筛选流程,通常被称为 基于存在 (Presence-based)的筛选。这种方法筛选的是 携带gRNA的细胞 ,但它无法区分这些细胞里的碱基编辑器究竟是 高效工作者 还是 摸鱼的懒汉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研究团队决定先对他们的碱基编辑工具进行一番彻底的优化和评估。他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荧光报告系统来进行评估,结果显示,SpG-Cas9变体与TadCBEd编辑器的组合表现出最高的编辑活性。
然而,即便是这个经过优化的 冠军组合 ,其性能也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事实。在MelJuSo细胞中,通过Sanger测序对靶位点进行定量分析,他们发现,即使经过筛选,最终群体中的编辑效率也只有大约30%。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高达70%的细胞,虽然体内装着全套的编辑工具,也成功在嘌呤霉素筛选中幸存,但它们在关键的靶位点上,依然是未经编辑的原始状态。
这70%的 旁观者细胞 ,正是导致筛选结果 模糊不清 的元凶。在最终的测序分析中,它们的存在就像是在一杯清澈的茶水中掺入了大量的白开水,极大地稀释了由那30%真正被编辑的细胞所产生的信号,使得信噪比始终在一个不理想的水平徘徊。显然,要实现更高分辨率的筛选,就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这些 旁观者 从舞台上请出去。
变 在场证明 为 能力测试 :一个巧妙的细胞 试金石这正是该研究最核心、最巧妙的创新所在。研究人员构想了一种全新的筛选策略,他们称之为 基于活性 (Activity-based)的筛选。其核心思想是:将细胞能否存活,与碱基编辑器的 真实工作表现 直接挂钩。
这个设计的精髓,在于一个被 蓄意破坏 的嘌呤霉素抗性基因。研究人员在这个基因的编码序列中,插入了一段合成内含子(Intron),并故意将其5 剪接供体位点(Splice Donor Site)从正确的 GT 修改为错误的 AT (用于ABE)或 GC (用于CBE)。这样,只有当细胞内活跃的碱基编辑器成功将错误位点修复回 GT 时,抗性基因才能正常表达,细胞才能在嘌呤霉素中存活。这种方法不再是简单地检查工具是否 在场 ,而是直接进行了一场 能力测试 。
为了验证这个系统的真实效力,研究团队进行了一场关键的对比实验。结果令人振奋。在使用ABE系统时,传统方法筛选后,群体中仍有高达41.5%的细胞是未经编辑的。而采用 基于活性 的筛选后,这个比例骤降至仅仅9.9%!同样,对于CBE系统,未经编辑的细胞比例也从46.6%大幅降低到了11.0%。这项巧妙的设计,真正实现了对高活性编辑细胞的直接富集,为后续进行高信噪比的功能筛选铺平了道路。
利剑重铸:用 去噪 系统再次叩问TP53的秘密手握这把经过 去噪 淬炼的 利剑 ,研究团队决定重返最初的战场,再次对TP53基因的功能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扫描。他们直接比较了 基于存在 和 基于活性 两种筛选策略,实验结果清晰地展示了 去噪 之后带来的巨大优势。
首先,是信号强度的惊人放大。在使用ABE系统时, 基于活性 筛选的z-score范围扩展到了-36.5到15.9,远超传统方法的-12.5到4.2。对于CBE系统,这种提升同样显著:z-score范围从-17.4到8.4,扩展到了-52.9到17.7。这就像将原本模糊不清的收音机信号,通过强大的信号放大器和滤波器处理后,变得异常清晰和响亮。
其次,是信噪比的实质性提升。 基于活性 的筛选并非简单地将所有信号等比例放大,而是特异性地增强了对 真信号 (功能性突变)的识别能力,同时有效抑制了 噪音 (非功能性突变或未编辑细胞的干扰),信噪比得到了质的飞跃。
再次,是对功能域更精细的刻画。在区分p53蛋白功能域和非功能域的能力上, 基于活性 筛选的 x值(区分能力的量化指标)分别高达6.36 (ABE)和6.27 (CBE),远高于传统方法的2.09和3.02,其分辨率甚至超越了经典的CRISPR基因敲除技术。
最后,是对临床致病突变更精准的识别。利用ClinVar数据库进行评估,新方法在识别已知致病性突变方面表现更优。当采用更严格的筛选阈值(z-score -5)时, 基于活性 筛选检测到的致病性突变比 基于存在 筛选多了22%,这意味着它能以更高的置信度,从海量突变中 揪出 那些真正有害的 罪犯 。
意外的 回旋镖 :当你的编辑工具开始 编辑 自己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插曲。在分析高分辨率筛选数据时,研究团队发现,在 基于活性 组中,测序读数与原始gRNA文库的匹配率比 基于存在 组低了大约20%。经过缜密分析,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自我编辑(Self-editing)。
他们推测,由于SpG-Cas9的靶向灵活性,在编辑活性极高的细胞中,gRNA分子自身可能被错误地识别为靶点并被编辑,导致其序列改变,从而在测序时无法被识别。这种现象在传统筛选中难以被发现,因为大部分细胞的编辑活性根本不足以引发显著的自我编辑。
面对这个新挑战,研究团队再次展现了他们的智慧。他们开发了一套计算校正流程,能够主动搜寻并 复原 这些被自我编辑过的gRNA序列。应用了这套校正算法后,数据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个 意外 的发现及其解决方案,深刻地提醒我们,在探索生命科学的微观世界时,我们手中的工具本身,也可能成为被观察和研究的对象。
穿透迷雾,我们能看到怎样一个更清晰的基因功能版图?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对TP53基因的一次精细扫描。它提供了一个模块化的、可广泛应用的 信号增强器 ,能够极大地提升几乎所有碱基编辑筛选实验的分辨率和可靠性。研究人员证明,这个系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可以轻松移植到其他筛选标记上,甚至可以与荧光蛋白结合,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来富集高活性细胞,应用场景将更为广阔。
将这项新技术置于整个功能基因组学工具箱的版图中,其优势也愈发凸显。在区分TP53临床致病性与良性变异的任务中,它的表现(以ROC曲线下面积AUC=0.88衡量)优于深度突变扫描(DMS,AUC=0.82),并且远远超过了当前技术状态下的引导编辑筛选(Prime Editing, PE,AUC仅为0.52-0.59)。
这项 去噪 艺术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如今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度和自信心,去生命天书中的每一个字符。它让我们得以穿透层层噪音的迷雾,去聆听那些最关键、最真实、也最微弱的突变之声,从而绘制出一幅更加精确、更加深刻的基因功能版图,最终加速我们对人类疾病的理解,并照亮通往未来精准医疗的道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肝病学》:世界首例活体异种肝移植!基因改造猪肝体内存续38天,患者存活171天 (2025-10-21)
- 《癌症研究》:手术促癌转移证据+1!科学家发现,手术会导致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重编程癌细胞代谢,促进癌细胞存活和转移 (2025-10-21)
- Nature Genetics:变“在场”为“在岗”——基于剪接修复的活性筛选系统,重塑高分辨率碱基编辑扫描新范式 (2025-10-21)
- 儿童营养不良后增重别盲目!Matern Child Nutr:男性康复期快速增重,成年肥胖风险显著升高 (2025-10-20)
- 《自然》杂志刊文:首次揭示决定胰腺癌细胞命运的关键调控因子 (2025-10-20)
- 芯明与华西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构建智能化医疗运营体系 (2025-10-20)
- Nature Biotechnology:植物免疫的“换芯”手术——跨越物种界限,打造广谱抗病的超级作物 (2025-10-20)
- 皮肤老得快、伤口难愈?Nature 揭秘:毛细血管“守护神”CAMs 丢了是关键,补回来能焕活血管 (2025-10-20)
- Cancer Cell:肿瘤内细菌,驱动癌症治疗耐药性 (2025-10-19)
- 哈医大最新研究登上Cell头条:从多组学视角揭示不同器官系统的衰老差异 (2025-10-1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