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辉瑞并购 分子和平台是惠氏最大筹码

辉瑞并购 分子和平台是惠氏最大筹码

  当辉瑞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金德勒与惠氏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伯纳德.波索特联手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两家生物医药公司已达成并购协议时,几乎全世界的媒体都在发出疑问:不惜一掷680亿美元的巨资,辉瑞所为何来?

  大部分的观点是,鉴于辉瑞全球最畅销的明星药物立普妥(Liptor)即将于2011年专利到期,辉瑞必须像当年靠收购华纳-兰伯特(Warner Lambert)拿到立普妥、收购法玛西亚拿到西乐葆(Celebrex)一样,借助收购扩充自己的产品线,确保全球制药业老大的地位。

  一位专业人士敏锐的看到了另外的答案:分子和平台。惠氏对辉瑞最大的吸引力,便是在大分子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的突出表现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而10年前,负责惠氏全球药物业务的波索特冒着极大风险、斥资20亿美元在爱尔兰建成的格兰治堡工厂,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分子生物技术药物生产基地之一,成了这次并购中惠氏最大的一个筹码。借助对惠氏的收购,辉瑞一下子便从一个此前在生物制药领域甚少作为的公司,一跃成为生物制药和疫苗领域的世界第一……而要自己从头建造一个(像格兰治堡这样的生物制药基地),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以及10亿美元以上的投入。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制药业,5年意味着什么?2008年,沛儿给惠氏带来的收入为27亿美元,恩利,38亿美元。

  

  大、小分子之战
  格兰治堡的技术专家布莱恩.菲茨帕特里克博士说:“传统的化学药物,由小的化学分子构成,通常以药片或胶囊的形式呈现,在制药业中,将它们称为小分子药物,”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借助DNA重组技术生产的大分子生物技术药物,开始崭露头角。“与传统的小分子化学药物不同,生物技术药物不是采用化学合成的方式制造出来的,而是以活细胞诱导出的复杂的大分子结构,它们的体积可能是小分子药物的100到1000倍。由于生物技术药物是针对疾病的致病机制设计出来的,因此可以治疗许多传统疗法束手无策或是疗效不佳的疾病,比如癌症、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疾病等。”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生物技术药物领域不断爆出“重磅炸弹”,2007年,全球共110种药物的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就有29种为生物技术药物,而其中还包括16种年销售额超过40亿美元的“超级重磅炸弹”。“如果考虑到全球化学制药业已经有了超过100年的历史,人们正在使用的化学药物数以万计,而生物制药业从诞生到如今才不过25年时间,获得审批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也只有一二百种,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辉瑞格兰治堡工厂负责人马特-考克兰(Matt Corcoran)对本刊记者说道。

  如果只是从赚钱机器的角度来考量,并不能完全解释像辉瑞这样旗下拥有众多印钞机式传统小分子药物的制药业巨头对格兰治堡的热情。尽管销售总额惊人,但生物技术药物的用户依然属于少数。以格兰治堡生产的辉瑞借助收购惠氏拿到手中的恩利为例,它所针对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人群发病率仅为1%到2%,而且基本保持稳定。它的每年数十亿美元的销售额,很大程度上缘于昂贵的药品单价,而这基本上是目前生物技术药物的共同特点。事实上,在小分子化学药物领域,也存在大量潜在盈利价值不弱于大分子生物技术药物的候选新药。从1993年到2004年,美国FDA一共批准了351种小分子化学药物,82种生物技术药物,虽然从趋势上看,生物技术药物的比重呈逐年上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化学药物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仿制是促成抉择的另一个关键性因素
  目前在美国这个全球第一大生物医药市场上销售的药物,80%的原料成分来自其他国家,而中国和印度是最大的两个原料药产地。另一项数据显示,2007年,全世界销售的药物中,68%来自中国和印度。为了满足美国人对廉价仿制药物的需求,中国2006年向美国出口了6.75亿美元的原料药和仿制药,而在监管制度没有美国那么严格、对价格更加敏感的新兴市场中,中国和印度的仿制药物近年来更是大行其道,这对于本已苦于专利药物到期、缺乏新盈利点的国际制药业巨头来说,不啻为雪上加霜。

  生物技术药物的高投入、高技术含量和复杂的生产工艺,反而成为它抵挡仿制威胁的坚实盾牌。传统化学药物的合成过程是可以预测的,它的结构相对简单,有明确定义,纯度和活性也有固定的标准,可以确定。但这些标准到了蛋白质药物上就都不适用了。生物技术药物对环境的酸碱度、温度、氧气含量等数值变化非常敏感,而且由于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活体细胞或血液制品,便面临着潜在的被细菌、真菌、病毒和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所污染的可能,要保证每一批次产品的安全有效和一致性,除了常规的生化、细菌、病毒等检测外,还需要通过分析工具来检测蛋白的活性、排列的序列、链接键是否正确等,共计200多项检测,牵涉了上百项专利。这些检测工作,大大提高了仿制生物技术药物的门槛。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