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进行“微创新” 实现质变飞跃 |
![]() |
近日,在由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主办的“201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论坛暨大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张伯礼、吴以岭等在他们十余年经验和十余省市调研的基础上,联合提交了一份《关于扶持和促进大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据王永炎介绍,大中药产业是以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商业为枢纽、中药知识经济产业为动力的新型产业,涉及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保健品、中药食品、中药兽药、中药美容、中药制药设备等相关产业。也就是说,中药不仅仅是人用的治疗药品,还可以开发其他多类型产品。
然而,目前大中药产业刚刚形成,尚未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区域规划缺乏地域特色,存在盲目发展情况;区域间缺乏协调,各地中药及相关产业重复建设现象突出,如资源、研发、生产、物流、信息等内容雷同,盲目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中医药商城;省市区域间缺乏协调合作互补。
针对这些问题,院士们在建议中提出,要树立发展大中药产业的理念;加强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加大中药基地建设力度;加大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倡导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注重资源保护;优化大中药产业新型产业的发展环境等。从宏观层面上讲,无论是大中药的概念还是针对产业发展的这些建议,对促进产业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中药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必须依靠现代中药创新体系的建立,提高中药创新研发能力”的建议,可以说是调整中药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包括中药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同时,专门针对中药的还有《2002~2010年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推动了中药产业的发展创新。然而,对于单个企业实体来说,等待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完善带来足够的创新支持,可谓远水难解近渴。近日互联网行业提出了一个“微创新”的概念,中药企业完全可以将它借鉴到中药创新上来。
上世纪90年代中叶,中药工业规模也不过100多亿元,现在已经有2000亿元的产业规模,新剂型、新组方中药也上市了不少,甚至有中药的国际注册已经走到FDAⅡ期临床阶段。这与中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是分不开的,新型产业其中也有真正的创新药,但是更多的却属于“微创新”。 在目前国家宏观政策给力、环境向好的情况下,持续不断进行有益的“微创新”,最终使企业发展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 相关报道
-
- 亿达科创“AI智服”赋能药企认知价值可持续增长 (2025-05-15)
- 双向免疫调节剂-京生·脾氨肽口服溶液:打破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恶性循环,守护儿童自由呼吸 (2025-05-15)
- 染料敏化稀土纳米光热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2025-05-15)
- 新疆继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本平衡规划 (2025-05-15)
- 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却精力充沛!我国学者发现,这个基因突变会导致天然短睡眠 (2025-05-15)
- 张锋的学生创立新公司,8500万美元首轮融资,聚焦体内CAR (2025-05-15)
- Nature:告别“挨针”?鼻腔疫苗——呼吸道感染的终极防御新策略! (2025-05-14)
- JITC:浙大团队发现,BCL (2025-05-14)
- 国度药监局宣布仿造药参比制剂目次(第九十二批) (2025-05-14)
- Nature:为什么你能快速上手新事物?原来是纹状体pDMSt帮你搞定了“逐次试验更新”! (2025-05-14)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
| ||
![]() |
![]() |
解决便秘的偏方 | 女孩向往 |
![]() |
![]() |
婴儿出生时瞬间 | 西红柿养生功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