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营销 > 医药营销企业三个营销窘相

医药营销企业三个营销窘相

  2005年的几件大事让本就"戴着脚铐舞蹈"的医药企业更加屡屡受挫。业内无论是老谋深算的医药大鳄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初生牛犊,无不扼腕感叹,OTC的医药管理制度的建立、电视广告审查制度的严格化、直销细则的出台,做营销难、做医药营销更是难上加难!随着信手拈来的惯用手法逐步失效,一直号称走在中国营销前沿的药企们正在经历新旧变革中的重重考验,未来的医药营销,到底路在何方?


  医药营销企业不能承受价格之重


  传统营销观念认为,营销竞争与价格密不可分。2003的sars疫情催生了一批平价药店,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但是与全国医药市场销售火爆"交相辉映"的是厂家和销售商日渐狭窄的生存空间:降价幅度从35%下滑到45%,再从45%下降到55%,甚至"零差价"。而且与前两年刚出现时动辄日销三四十万元的兴旺相比,如今遍地开花的平价药店将市场越割越小,就拿上海来说,绝大部分经济药房目前日均营业额只有10万元出头,离保本底线已经不远。就连占尽"第一"之利的开心人大药房杨浦店,在冬令进补的黄金季节日营业额也首次跌破20万元。


  毋庸置疑的是,过度的价格竞争往往会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不仅造成企业因利润大跌而丧失元气,还会造成消费者对产品的不信任感。因为医药保健产品的特殊性,价格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华氏大药房专门请咨询机构做过调查,在消费者进行药品购买决策的过程中,第一是便利,第二是品牌,第三才是价格。再之,医药流通领域在降价压力下必定遭到挤压,生态环境的改变不仅使药店经营者重新考虑营销、布点等策略,也慢慢地会把战火烧到医院,自下而上的医药体制改革就此引发,继而给企业带来更加恶性的竞争和更残酷的生存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营销并不是价格之战,而是价值之战。在医药产品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仅仅是价格实物层面的竞争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更多地应在消费环境、品牌形象、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拉开与竞争者的差距。


  医药营销广告重金砸下无底洞


  广告轰炸曾一度被奉为医药行业的必胜法宝,"哈药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据央视调查咨询中心2000年对全国406个主要电视频道的广告监测所得,药品电视广告市场发展飞速,广告投放额达144亿元,稳居所有统计产品类别的第二位,与1999年相比,增长率为138%,不少企业也在哈药模式的熏陶下尝到了大手笔广告运作的甜美快感。然而近两年"哈药模式"明显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史克的"兰美抒"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应用了非常细致的otc市场操作手段,但其销售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综观广告营销手法的全面失灵,无论是不可抗的政策因素,如电视广告审查制度的出台,还是广告效果曲线的自然下降,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直销医药营销企业望梅难止渴


  事实上直销的应用范围是很有限的,大凡适合作直销的产品,都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生产成本占产品的价格比例非常小,也就是说渠道流通成本非常高;第二是这种产品几乎每个家庭或者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由于这一类产品消费的经常性特征,才有可能形成持续的连锁消费行为,从而形成直销业的市场。


  从这两点特性看,对于目前国内尚未完全发展成熟的医药行业来说,直销尚处在"望梅"阶段。首当其冲的是资金问题,这不仅是因为政策性法案的出台提高了直销门槛这一外因作用,更重要的是国内目前尚未形成数家大规模的医药集团能够支撑如此高昂的流通费用。就拿直销业已发展非常成熟的美国来说,根据健康信息市场分析公司维里斯潘的数据,全美2003年用于药物营销的资金高达33亿美元,这一巨大的耗费已经直接影响到很多医药公司的财政基础。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