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营销 > 医药招商企业 暖冬不可不转型

医药招商企业 暖冬不可不转型

  “暖中带寒”将是医药行业冬天的写照,随着医改方案的即将出台和实施,2009年必将是行业的调整年,也是中小招商企业和部分从业人员的转型年。年末已过,寒潮阵阵。许行业由于金融危机而进入天寒地冻的冬天,但对于医药行业,冬天却不是那么冷,医药“刚性需求”、增长良好、政府承诺量投入、市场扩容预期、股市抗跌等综合作用下,使得医药行业总体上是个暖冬。但同时,却不是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从业人员都能感到“暖”意。


  回首2008年,医药行业确实过得不平凡:全社会异常踊跃地参与医改大讨论;国家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殚精竭虑,努力寻找系统解决方案。许多政策、措施、做法确是“剑指七寸”:基本药物制度(包括“目录”、定点生产及配送、使用规定),广东试点的零差率和“三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去年11月20日颁布《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下简称《意见》)等,会直接影响许多企业及行业人员的命运、心态和行为。


  如果说“定点”直接决定一部分中小普药生产企业和商业单位的关停并转,那么广东“三控”就开始让药品大包商盈利锐减以致无利可图,并进一步让以“倒票”为生计的小公司可以出售自己了;两院出台的《意见》则会让医药代表和医生的心理发生微妙的变化。行业就要面临调整和升级,有趁势做大者,有面临生死抉择者,对于后者,是该好好思考“转型”的问题了。


  中小普药企业在全力争夺“定点”权的同时,要两手准备,就是下沉渠道,有选择地进军区域OTC市场和第三终端。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进军?企业还有没有资源可用于投入?有没有合适的产品组合去推广?有没有合适的人才储备去执行?如何低成本启动市场?如何做精准有效的传播?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专业的回答。如果企业不具备人员进军OTC和第三终端的条件,也要想办法充分利用现有商务人员和市场部,将促销下沉到终端,创新促销手段,同时将品牌打造融入到终端促销的实际工作中去。


  中小处方药医药招商企业,尤其是不善于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的中小处方药企业,2009年必将有一批“撞”到“枪口”上。几年,有些月份“反商业贿赂”风暴刮得太猛,许多医药代表带薪休假,而现在有了《意见》,在神州大地上,风暴可能会此起彼伏!


  浙江、上海、深圳、江苏等地都有许多处方药企已经开始做调整,他们与销售人员解除劳动合同,停缴社保,将员工身份变成了代理商,将所有“回扣”都转化为奖金或提成交给代表,试图将代表的全部不法行为转化为“个人行为”,与企业无关,以此规避风险;甚至有商业公司将旗下处方药代理公司、挂靠业务直接解散,以免危及自身主业。由此可见,还没等《意见》重拳出击,许多中小处方药企业已经在主动转型,甚至彻底不干了。( www.)


  在传统招商模式中,发票的流向为:生产企业出货(批价10-30扣左右),“过票”商业单位(批价65~90扣左右,可以逃税10个点左右),配送商业单位(加6-8个点),医院,患者。许多大包商并没有自己的销售队伍,还需要分包给小包商,甚至就赚10个点的税钱,或者稍微更多一些。在这个流程里面,生产企业本身赚得并不多。


  与以底价招商企业为主的生产企业一样,大包商也处于两难境地:不能底价开票了,“过票”逃税干不了了。那票还是要找信得过的商业“过”啊,不然哪天生产企业垮了,自己的款子都要打水漂儿了。可“过票”总得给人家一点辛苦费,这一进一出,可能十几二十个点就没了。而医生的胃口早就吊得高高的,小包商那边的钱也省不下来,本来就赚得不多,估计继续按老模式干也没什么意思了,更令人心烦的是,商业单位将来也会很难找,不知道有多少个商业能活下来。


  那大包商应该怎么转型呢?四个办法:一是找1-2家近年不会垮的公司,凭自己的资源和企业捆绑在一起,深度合作;二是招兵买马,拉队伍,自己的员工给的报酬毕竟少,还是能赚钱的,只是《意见》刚出台,这个办法风险太高;三是积极辅助生产企业争取本地的“定点”权,成功之后,继续“大包”;四是勇敢地退出,转型做医药行业的咨询、策划、培训,或者干脆转行做别的生意。


  实际上,风暴刮得越紧,对成熟医药代表和小包商越是有利,只要上游不出事,他们还是不容易暴露的。因为他们早已经不需要上医院和医生见面了,夜访、家访、异地拜访、会议拜访等早就成为了主流。由于医生心理的微妙变化,在传统“带金”模式下,新代表的进入越来越难,而医生的收入是不会主动去减少的,因此,他们会越来越看重成熟代表及小包商,看重的就是一份安全。


  许多中小医药招商企业的新代表会发现市场异常难做,做了一段时间,起色不大,也就会寻思跳槽,而一段时间的一线滚打,代表们对企业和产品也有了一定的判别力。于是,中小企业实际上就是给外企或大企业做药代的前期职业培训。有些代表和小包商会因为舆论和《意见》压力,对行业“带金”的疑惑而选择离开销售。在2008年,就碰到了好几个著名咨询公司的咨询师和合伙人,他们都是原先做小包或药代,由于被有关部门盯上了,就“逃”到上海、北京“务虚”来了。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