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产业有成效 管理体制有困惑 |
![]() |
云、贵、川、粤、冀等中药材主产区业内人士普遍反映,虽然国家近年来推进中药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他们对国家中药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的一些探索和做法仍存有困惑,业内在这些方面存在着广泛争议。中药行业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谈及中药产业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措施,有利于提升中药产业的管理水平,但中药产业纷繁复杂,这些政策措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因为“一刀切”也产生了一些怪现象,让他们很困惑。
困惑一:是药材资源还是农副产品;随着中药材野生资源日趋减少,人工种植和替代品研究正在大力推进。目前,我国逾1/3的中药材已实现了人工种植,而且种类还在增多。中药材种植归于农副产品领域,在市场供求影响下,“多了是草,少了是宝”,常常陷入“价践乱采、价升滥种”的生产怪圈。“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能将药材与农副产品相区分,参照粮食管理办法出台最低收购价等保护措施呢?”
困惑二:中药材是否该全进饮片厂加工;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要求,中医配方和中成药投料必须使用GMP达标的饮片厂生产的饮片。河北美威中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军举例说:“以山楂为例,按药典要求原料鲜果必须在饮片厂加工制成饮片。实际上,大多数饮片厂都是从产地农户手中收购初加工的山楂,然后进行包装制成饮片。因为鲜山楂容易腐烂,如果全送到饮片厂后再加工,30%的山楂要烂在路上。”业内人士认为,实施GMP标准应该区分种类,对工艺要求不高、容易腐烂的药材,应该允许由产地药农就地初加工成饮片,药监部门加强管理即可。
困惑三:中成药能否按照西药管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杨殿兴说,我国中药管理是按照西药标准设置准入门槛,要求中药新药明细化学结构和组分,这不符合中药复方制剂的特点。药效学实验以动物实验结果为依据,与中医治疗疾病以证为主的病理机制和疗效判断均不符,也不能真实地反映中药临床效果,忽略了中医药千百年来临床实践的事实。“中医著名的处方(经方)在日本可以不经过药理毒理试验就能制成中成药,为什么在中国则不行?”
成都第一骨科医院院长高巍说,院内制剂就是过去的秘方,是中医药的精髓,但按照如今的《药品管理法》,很多制剂都无法生产。“我们医院有一种用了几百年的祖传治疗跌打损伤的特效药黑膏药,是用松香和桐油来炼制。但是《药品管理法》要求,药品原料是必须达到药用标准和食用标准的原料,这个药也就无法作为院内制剂生产了。”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利用现代科学的理念重新诠释中药,按照西药的方式生产中成药,使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转变。然而,与一些业内人士座谈时,“中药西制”、“废医存药”等一些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让他们感到很困惑,他们担心现代化成了“去传统化”。
困惑一:“中药西制”就是现代化;河北安国市药业发展局局长杨青说:“目前,大多数人认为中药现代化就是要搞清中药的有效物质基础,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分离出单质,再走向化学合成的道路。但中药讲究配伍,而且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便秘就用含大黄酚的药物,心衰就用含强心甙的药物,这样的中药西用是脱离中医临床实践的。以银翘散统治四季外感的失败以及日本小柴胡汤治死人等,就是违背中医辨证论治方针所造成的恶果。”
困惑二:做强产业能否“废医存药”;云南中医学院副院长郑进说:“中医中药是相辅相成的,药为医用,医因药存,两者具有较强依附关系。在如今的管理体制下,医药分家,而且有重药轻医的趋势,导致中医近年来发展缓慢,人才断层现象凸显。没有好中医,如何开出好药方,如何研发出好中药呢?”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中药产业国际化,中药出口大幅上升,一些企业还在努力探索与国际标准接轨,让产品以药品的身份进军欧美市场。然而,这些探索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争议,他们普遍认为中药应该打造“中国标准”。
困惑一:“优质原料”为何常在外国人手中;据统计,占世界中草药市场半壁江山的日本和韩国,所用的中药原材料80%是从中国进口。杨殿兴说:“去年我到一家在华的日资制药企业考察,公司主管说"我所有的药都是中国最好的药"。哪里出的药好,他就上哪里去采购,像川贝母、长白山人参,质量最好的药材都集中在这家企业。他们把中国优质的中药饮片出口、加工一下,卖到国际市场价格比原材料要高出3-5倍。虽然中药材像农副产品一样自由流通,但如此优质的材料,国家为什么不能收购储备呢?”
困惑二:国内还未做强,是否应该大力鼓励“走出去”;作为一家专门从事中药材经营的企业,河北长安中药材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占敏说,我国有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但是在目前的医疗体系下,西药在医疗市场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如今绝大多数的中医院都西化,安国市2009年中药出口额1200多万元,但安国市中医院和市人民医院中药销售额仅50多万元。国外门槛不断提升,国内市场的潜力更应该挖掘。”
困惑三:“走出去”是不是就应该坚持欧美标准;四川省科技厅社会科技发展处处长杨品华说:“目前一味地追求中医药国际化,但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医药源于我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走出去更应该制定出台自己的标准。目前,中外双边、多边中医药协议达40多个,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签订了中医药相关协议。但我们仍面临着中医国际化人才缺乏、中医药信息与现代语言尚未对接等问题。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中国标准才容易被国际认可。”

- 相关报道
-
- 从免陪照料到智能医疗 粤病院立异服务加强医护协同效能 (2025-05-09)
- 投资超20亿元 罗氏制药在上海浦东新建临盆基地 (2025-05-09)
- 有前提的二级及以上综合病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 (2025-05-09)
- 海南自贸港扩展开放匆匆医药家当倒退 (2025-05-08)
- 黄果在上海、江苏等地调研推动医药家当数智化转型 (2025-05-07)
- 江西省医保医用耗材付出治理目次(2025年) (2025-05-07)
- 医疗东西成“银发族”安康礼单“新宠” (2025-05-06)
- 你想晓得的生养保险政策都在这里!一文读懂→ (2025-05-06)
- 海南推出“工信8+2”政策系统 加码支持生物医药高质量倒退 (2025-04-30)
- 药易购一季度净利腰斩,转型“虚火”难掩盈利困局 (2025-04-2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