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原料药大会落幕 氛围“一冷一热”

原料药大会落幕 氛围“一冷一热”

  国际化的可持续性发展迫切需要“两高一剩”新模式来变革推动--即实现“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和质量水平过剩(质量标准提高)”的经营目标。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优化传统原料药生产工艺,提高大宗原料药技术含量。2011年世界制药原料药大会中国(上海)展CPHI已在“一冷一热”的氛围中落幕。冷的是大宗原料药价格仍处于低位徘徊甚至又创新低,国内原料药需求企业参会人数有所减少;热的是虽然市场需求相对平淡,但国外参展商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原料药价格低迷,皆源于产能过剩和供求失衡下的激烈竞争,而国外参展商的热情,正是被即将或已经跌入市场低谷的新一轮采购有利时机所吸引。“一冷一热”的行情,又一次提醒本土药企,原料药国际化发展的经营理念需要拓展新思路,理性寻求新出路。

     
  凭借较强的技术仿创能力和较好的资源成本优势,中国原料药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瞩目。中国已可以生产1500多种化学原料药,其中,60多种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维C、维E、青霉素、头孢类、解热镇痛等大宗原料药,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绝对优势。

   
  然而,大宗原料药生产固有的“两高一剩”特性,即“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的现状,一直制约着国内原料药的可持续发展。原料药和中间体出口量非常大,盈利水平却很低,贸易摩擦接二连三;制药企业原料药短期上马盈利速度较快,长期持续盈利能力不足,生产经营波动起伏较大。


  传统大宗原料药出口增长乏力,维C、维E、青霉素工业盐等10个重点产品,出口量增幅为7.23%,而出口价格下降16.51%,出口额下降10.48%,同质化竞争的局面依旧严重。二季度,医药出口可能同比增幅有所下降,由于前期医药出口过快增长,部分原料药产品将出现“阶段性过剩”,对出口价格和增量将会形成一定抑制作用。加之现阶段的国内医药市场受新医改限价等政策影响,需求临时性不旺,业内反映医药内外销市场走进了新的滞涨期,经营困难和盈利压力愈来愈重。

   
  “两高一剩”旧模式下的原料药生产经营,一直笼罩在矛盾的市场环境之中:一边是原料药“中国造”的声音愈来愈响,另一边,国内原料药生产污染环境的声音亦未减弱;一边是化工原料价格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企业人力等财务和管理成本持续增加,另一边,原料药价格反其道而跌跌不休,甚至低于成本价;一边是产能过剩、价格大战愈演愈烈,另一边,国外药企在用“反倾销、反补贴”的贸易保护主义之名制造壁垒的同时,还享受着中国低价优惠的原料药采购。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