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合资风“未停” 外企又添“新衣”

合资风“未停” 外企又添“新衣”

  9月6日,瑞士龙沙集团与复星医药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在此之前,辉瑞制药与海正药业在6月初签署合资意向书;8月16日,默沙东与先声在南京联合公布合资公司方案。另外,近两年还有诺华、赛诺菲-安万特和葛兰素史克对中国公司的收购。这些案例表明,中国医药行业掀起又一轮外企并购合资的风潮。华宝证券医药生物组组长俞向兵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目前这种外企扎堆并购合资的现象,本质上是外部因素影响与内部条件成熟两者共同作用下的一种趋势。


  鉴于此前合资药企曾有合资多年后变身独资的倾向,此次合资风潮中,中方企业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避免又为他人做嫁衣?

 
  外企与国内医药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从而进入中国的市场由来已久。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1981年,日本的大冢制药株式会社与当时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和中国医药贸易总公司,合资成立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家中外合资制药企业,也由此拉开了外资公司涉足中国医药市场的序幕。


  当年外企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据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介绍,在上个世纪,我国政府基本上不允许外资在华独资经营企业,那时外资药企需要通过中方企业拿到资源或渠道,因此合资双方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赖。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医改新政的实施,中国的医药行业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据IMS预计,中国将在2020年左右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面对如此大的一块蛋糕,各个跨国药企当然不会坐视不理,而并购与合资无疑是占领市场的最快捷的方式。


  各个跨国制药巨头本身也面临旗下诸多专利药的保护期将陆续结束的难题。原研药的专利保护带来的巨额利润,是各制药巨头的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消费者的医药需求是相当具有弹性的,因为专利一旦过期,市场马上就会被价格更为低廉而疗效差不多的仿制药抢去大部分份额。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有专利药在失去保护期的第一年,高达80%的市场份额即被仿制药抢去。


  在与外方成立合资企业这个问题上,很多本土企业都有过并不那么甜蜜的回忆。尤其在2001年中国进入WTO以后,逐步放宽对本国医药企业外方控股权的限制,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外方加大对合资公司控股甚至干脆将合资公司转变为独资公司的局面。比如北京费森尤斯卡比、诺华还有西安杨森都是在十来年的合资之后最终变成独资或外方控股。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