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动物药能否“找到”替代品

动物药能否“找到”替代品

  最新的研究资料显示,中医使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药物中,植物药发展比较正常,动物药从《本草纲目》记述种类到现在的实际应用种类,缩小得比较厉害。“能用的”动物药越来越少,主要在于两个限制因素。一个是动物资源本身在减少,濒危动物更是如此;另一个是为了保护濒危物种,一些动物药要限制使用。


  “野外资源减少、枯竭,很多动物药材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导致我们一些传统经典、特效的国宝级中成药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日益丧失。”中药协会执行副会长王瑛说,同时国内外还存在一些对中医药濒危药用资源的夸大性负面宣传,这也增加了动物药发展的困难。濒危动物需要保护,动物中药也要发展,面对日益枯竭的珍稀药用动物资源,如何既科学地保护动物,又合理地开发利用动物中药?

  
  寻求珍稀天然动物药的替代品,是解决动物药源匮乏的一条途径。动物药能否被人工制剂或者类似产品替代,也是中医动物入药必须回答的问题。著名中药专家周荣汉介绍,目前寻求天然动物药的替代品,一个方法是用天然的相近动物来代替。在我国,处方中含有犀牛角和虎骨的中成药,犀牛角往往以水牛角或水牛角浓缩粉代替,内服药中的虎骨多暂时以等量相类动物骨代替。

  
  现在我国一共记载濒危物种358种,其中168种可入药,占到53%。那么,濒危物种入药,会不会加剧物种的生存危机?针对这样的疑问,周荣汉教授解释说,天然动物资源入药,并不是滥用。用野生动物是一种方法,但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会严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动物入药的开发利用,与动物保护并不矛盾。动物保护专家黄乘明也认为,通过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那种“谁都不能动”的极端保护主义,在动物保护中是需要避免的。

   
  针对中药事业发展的现状,房书亭会长说:“现在能用的药在减少,产业也在萎缩。”“为解决资源问题,发展动物医药产业,开展人工养殖、繁育和替代品研究是有效途径。”王瑛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野外资源也得以保护和恢复,像梅花鹿、黑熊的养殖,有的已经完全解决了商品问题,也取得了成功的案例。”

   
  资料显示,在中国,动物药中只有少数几种如梅花鹿、黑熊、乌鸡、白花蛇等进入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但只有美洲大蠊通过了国家GAP(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大部分动物药还面临“弱、小、散、乱”的问题。对此,周荣汉呼吁,对那些药用动物的养殖企业,国家要予以支持,在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动物药用资源,实现产业化。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