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营销 > 专家出面为医改正名 称医疗体制并非今不如昔_医药资讯

专家出面为医改正名 称医疗体制并非今不如昔_医药资讯

在全国上下热议官方公开承认20多年来的医疗体制改革“基本”失败这一尴尬又新鲜的事情的时候,20余名专家开始出面为医改“正名”。 在8月27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京举办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评估与展望”改革形势分析会上,专家们提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功在其外”,虽然存在的问题很严重,但并非“今不如昔”,应该正确地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基本评估。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表示,人们对医疗改革不满意主要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种种弊端不满意”,具体说就是对城乡分割的医疗卫生体制不满;对城乡公共医疗体系不健全不满;对严重的等级制不满;对多数公立医院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服务态度不好不满。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传统体制下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有不少问题,现在医疗方面的问题可认为是“矛盾凸显期”里面的阵痛,是一种综合的反映,不能简单地说是哪个方面的原因。面对部分的过度市场化和部分的过度官场化的交织,应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 有专家特别提到,我国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只在很小范围、很少区域(如辽宁海城、江苏宿迁)出现过,把公立医院出售给私人,变成民营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院,而90%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依然还是政府国有的(按病床和门诊量的比例)。如果要把看病难和看病贵归罪于“市场化”,那也主要发生在公立医疗机构,应该把它归罪为“没有民营化的商业化”更合适,这是一种“伪市场化”。 而与此同时,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公认的存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领域,在这样的领域很容易出现过度官场化。但政府如果不适当干预,市场机制将出现严重失灵,由此将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损失。 政府干预的方式包括直接建立公立医院提供服务、出钱购买服务(直接补贴消费者或直接补贴医院),或对各类不同性质的服务提供者进行基于统一规则的监管。贾康说,根据不同的层次,政府可以以不同力度介入,但总体必要的监管,政府都得做好。 有专家指出,现在政府尚未摆脱“大政府、小责任”的历史背影,应尽快立法,在法律的框架里,明确政府、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护执业者、保险机构以及患者的权利和义务。 如何既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又不缺失政府的公益职责?常修泽认为,应该实行“三类性质、三种投资、三层运作”相结合的医疗卫生体制框架。一是按照公共性、准公共性和营利性划分医疗机构的类型。二是按照政府投资、非政府组织(NGO)投资、经营性机构投资划分投资渠道。三是按照供给、投资、经营划分运作层次。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并不意味着政府一定去投资,而政府投资,也并不意味政府去直接经营管理。”常修泽表示,“政府去提供服务,完全可以由民间投资,政府去购买服务。同时,即便是政府投资也未必是去直接经营,也可以委托经营。” (转载自《第一财经日报》)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