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营销 > 专家认为: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手段亟待规范_医药资讯

专家认为: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手段亟待规范_医药资讯

  我国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无论从病例数还是从手术水平、治疗质量,都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医学专家指出,在先进器械层出不穷、技术不断突破的情况下,科学地甄别疾病进程和状态,严格把握介入治疗的指征,已是当务之急。  记者从11月20日召开的“2004上海国际心血管研讨会”上获悉: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缺乏运动和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等原因,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全国每年因冠心病死亡的患者达110万人。  药物、开胸手术和介入治疗,是治疗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三种途径。专家表示:药物治疗的机理是通过降低心脏氧耗的方式来控制症状,一般适用于早期、症状轻微的心血管疾病。开胸搭桥手术和心脏导管介入的方法,都是通过改善血供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前者属于心脏外科,后者属于心脏内科。  心脏导管“介入”心血管病治疗是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指通过气囊充盈扩张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的方法。由于它给病人的痛苦小、风险低、应急反应快,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短短20年中,全国已经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9万余例,目前仅上海就有39家医院能够做这一手术。  上海瑞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孔烨表示:传统诊疗模式认为,当患者为多血管病变,或者两支血管病变合并糖尿病、心肌梗塞时,就需要进行开胸搭桥手术。但是,随着介入技术的完善,特别是药物支架的应用,这一标准日渐“模糊”,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比例不断大幅攀升。在一些医疗机构介入和开胸搭桥手术的比例甚至高达10:1,而根据病情,合适的比例应该在3-5:1左右。  专家认为,对于主干血管病变和弥漫性血管病变等患者,介入治疗无疑是不适宜的。目前,整合心内、心外科力量,为病人同时进行开胸和介入治疗的新型治疗模式正在荷兰等国家越来越多地应用,这种方式既可以做到小切口、减少患者痛苦,又可以发挥搭桥在治疗血管病变方面的优势,让心血管疾病患者能以最小的创伤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新华社提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