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毒胶囊是医药政策逼迫的吗

毒胶囊是医药政策逼迫的吗

  毒胶囊激起公众愤怒。药,原本是治病的,如今却因企业的贪婪而致命。记者多方追问,探询其中原因,业内认为,企业不择手段惟利是趋固然应该受到惩罚,但医药政策导向错误、药品流通监管不严才是造成今天局面的深层原因,我国虽颁布了众多药品规范和标准,但在现行监管体制下,标准成了一纸空文。“这是多年来积累矛盾的爆发,是唯低价招标制度错误导向的结果。”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说。


  医药政策“唯低价肯定是个坏政策。有些守不住底线的企业,他就会做违法的事情,全国有5646家药企,假如有1%的企业没有守住,那也是50家企业啊,他们生产的药品有多少?基药招标制度如果不调整,事情只会更加严重。“唯低价是取”的招标思路已经出现转变迹象。3月22日,国务院发布《“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强调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要更加注重药品质量,“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毒胶囊事件或许会加快基药招标政策的纠偏进程。


  业内众所周知的潜规则竟能瞒过质量监管部门,多年来从未见药监局发布过有关胶囊质量不合格的公告。就在今年1月19日药监局抽检了10个国家基本药物品种和10个制剂品种,近2000个批次,其中胶囊类的包括八珍益母丸(胶囊)、格列吡嗪片(胶囊),公告显示抽检结果全部符合标准规定。以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测量铬是否超标并不困难,药监局有自己相应的检测机构和检测流程,每年都会根据年度抽检计划安排进行检测,同时要求企业按照GMP规范建有质量监督部门进行自检,甚至规定出厂后还要进行持续稳定性考察,以监测已上市药品的质量。


  按照《药品管理法》医药政策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对经其认证合格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进行认证后的跟踪检查。药监局有关《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中也明确规定,其担负的监督检查包括《药品生产许可证》换发的现场检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跟踪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等。可惜的是,无论是哪项检查,都没有揭开毒胶囊这个行业公开的秘密。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