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 |
![]() |
来源:BioArt 2023-03-17 17:06
治疗性蛋白质,比如抗体、激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酶等等在各类疾病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天然蛋白由于成药性的缺陷,如疗效差,半衰期短,系统性用药毒性大,免疫原性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科研和治疗性蛋白质,比如抗体、激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酶等等在各类疾病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天然蛋白由于成药性的缺陷,如疗效差,半衰期短,系统性用药毒性大,原性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科研和临床的需求。对蛋白质进行化学修饰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对其成药性进行改造的手段。近几十年以来,随着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来了众多的蛋白质偶联修饰策略。但是这些策略往往局限于对蛋白质的单一化修饰,随着对疾病的深入研究,对发病机制不断趋于复杂化的认识以及对个性化医疗的需要,蛋白质的单一修饰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需求,比如偶联单一类型抗癌药物的ADC仍然存在疗效低、耐药等问题。因此蛋白质的双修饰或者多修饰在实现多功能蛋白药物的开发方面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实现蛋白质多修饰,尤其是定点多修饰策略研究相对较少,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
针对以上缺陷,2023年2月21日,北京大学药学院刘涛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兴共同通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Noncanonical amino acids as doubly bio-orthogonal handles for one-pot preparation of protein multiconjugates的研究论文。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于202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蛋白质的化学修饰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研究通过将两个相互正交的四嗪与叠氮 click把手 设计在一个非天然氨基酸上,得到了可以进行双重生物正交反应的非天然氨基酸。并且结合基因密码子拓展技术(非天然氨基酸编码技术)定点,高效的引入到蛋白质的任意位点,将之前复杂,低效率的双氨基酸编码体系转换为简单,高效的单氨基酸编码体系,随后可以在体外通过一锅法实现两种,甚至三种不同效应分子比如荧光,核素,PEG,药物以及核酸的交叉组合定点修饰,进而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如高信噪比肿瘤成像,肿瘤一体化以及肿瘤杀伤等等(图1),填补了蛋白质定点高效多修饰领域的空白。
图1:双功能非天然氨基酸充当蛋白质多修饰的click把手
1 抗体片段偶联荧光与PEG 实现高信噪比肿瘤成像
首先,他们针对目前全抗偶联荧光分子进行肿瘤成像周期长,且抗体片段偶联荧光分子半衰期短,成像差的弊端,将PEG与近红外荧光分子定点引入到抗体片段anti-PSMA-Fab中,由于不同PEG大小的调节,可使得该偶联物的半衰期在全抗体与抗体片段Fab之间,在缩短成像周期的前提下,产生了更优的成像效果。
2抗体片段偶联荧光与核素 实现肿瘤一体化治疗
目前蛋白药物分子(如抗体)进行治疗过程中结合显像剂进行实时监测的新型治疗策略在临床治疗领域具有较大需求空间。针对这一问题,他们将近红外荧光与核素分子引入到抗体片段中,构建了小鼠双模态成像模型,实现了对肿瘤检测以及红外辅助手术导航的诊疗一体化的目标。
3 抗体片段偶联毒素分子与PEG 实现肿瘤高渗透杀伤
他们又构建了 PEG 与药物毒素的 Anti-HER2-scFv 抗体片段偶联物,相比于全抗(150 kDa),该偶联物分子量较小(50 or 70 kDa),但同时比单一scFv(27 kDa)分子量大,在实现更高肿瘤渗透的同时,增强杀伤效果,体现了双修饰抗体片段协同作用的优势。
该工作开发了一套双功能非天然氨基酸位点特异性引入到蛋白质,进而实现蛋白质多功能修饰的平台,可以轻松获得高产量的蛋白质双偶联物和多偶联物。该平台可以使用市售的点击化学修饰试剂,轻松扩展蛋白质的多功能性,从而使其成为将各种功能分子组合引入到蛋白质中的最优选择。通过对抗体片段进行可控的双修饰,其修饰物在前列腺癌和的诊疗中展现了应用潜力。该技术为发展新一代的抗体药物偶联药物及发展肿瘤诊疗一体化方案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北京大学药学院刘涛教授课题组博士后王永,硕士研究生韩伯阳以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兴教授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张景明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6658-y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线粒体转移是癌症转移的隐形推手?!最新Nature 科学家揭秘肿瘤转移背后的新机制! (2025-07-07)
- 县医院医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论文,为脑中风治疗带来新策略 (2025-07-06)
- 显著肿瘤消退!福建医科大学发文:发现结直肠癌肝转移潜在治疗新通路 (2025-07-06)
- Nature Methods:解锁细胞3D迷宫——AI新视角,看清生命最微观的动态建筑 (2025-07-06)
- Cell:开发出LoxCode技术,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追踪细胞命运 (2025-07-05)
- Cancer Cell:胡国宏团队首次揭示,化疗会唤醒休眠癌细胞,导致癌症复发转移 (2025-07-05)
- 研究破解马传贫疫苗致弱关键因素 (2025-07-05)
- 《科学》:分子胶重大突破!超1600个靶蛋白浮出水面,分子胶可降解蛋白范围大幅扩大 (2025-07-05)
- MC:复旦大学团队首次发现BAG2感知精氨酸缺乏,促进肿瘤存活的机制! (2025-07-05)
- Nature:人体组织中的体细胞镶嵌现象,科学家揭秘人类健康与疾病背后的基因秘密 (2025-07-04)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