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研究解析内质网塑形的分子机制 |
![]() |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俊杰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题为Oligomeric scaffolding for curvature generation by ER tubule-forming proteins的研究论文,同时在《细胞科学杂志》(Journal of Cell Science)上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basis of Climp63-mediated ER lumen spacing的研究论文,这两篇论文系统解析了内质网 成管蛋白 "诱导管状曲度与片状边缘曲度的分子机制,以及内质网腔体 桥连蛋白 调控片状内质网厚度的结构基础。
内质网是真核细胞的关键细胞器,负责蛋白合成、脂质合成及钙存储等重要过程。从形态上讲,内质网是一个由管状和片状交织而成的连续的膜系统。管状内质网的发生依赖RTN和REEP家族的整合膜蛋白,这些蛋白通过稳定膜曲度来诱导管状结构截面和片状结构边缘的膜弯曲,而片状的厚度主要由Climp63来决定。内质网的塑形与其生理功能有着直接的关联。然而,这些塑形蛋白易多聚且不均一,对塑形机制的解析造成了严重阻碍。
研究人员运用近期发展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结构预测方法,推测了酵母成管蛋白Yop1p的构象,发现其分子内的跨膜区等元件都相互锁定在一个较为稳定的位置。他们通过化学交联和3D打印模型拼接等,阐明了Yop1p多个二聚化界面的组合方式,并发现Yop1p的多聚体具有弯曲的特征,其曲度与内质网管状结构吻合。此外,Yop1p的同源蛋白REEP1与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关联,其多个突变与破坏REEP1的聚合直接相关,证明了成管蛋白聚合装配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运用类似的策略预测了Climp63的结构,发现Climp63的腔内结构域主要以螺旋为主,多个预测模型的差异显示了螺旋束的紧密程度较弱。研究发现,其中一种构象若形成末端相对的二聚体,其长度符合细胞内观察到的内质网片状厚度。交联实验验证了这一二聚化界面的存在,但Climp63的腔内结构域表面富含电荷簇,有可能以多种方式形成同侧或对侧的聚合。此外,研究还发现Climp63的同侧聚合也与对侧聚合有相互偶联的调控。
总体来说,这些工作表明生物膜塑形通常依赖塑形蛋白的多聚化调控,而塑形蛋白往往综合多个较弱的同源互作界面来实现最终的塑形多聚体。这种调控模式使得塑形机制的可调控性和可塑性变得很强。同样的理论也适用于细胞器互作中膜接触位点的建立。
内质网塑形分子与塑形机制示意图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金赛药业携手全球最大的脱敏治疗药企ALK,有望开启中国脱敏治疗新时代 (2025-09-18)
- Nature Methods:当百年病理学遇见AI——iSCALE赋能H&E图像,预测细胞级空间转录组 (2025-09-18)
- 《健康报》专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海南国际医学中心数智医学研究院院长王慧:人工智能推动健康管理深度重构 (2025-09-18)
- Cell Stem Cell:血癌基因DNMT3A的惊人新角色!科学家解锁造血干细胞长寿的奥秘 (2025-09-18)
- 华人学者发表Nature论文,揭示这种基因突变为何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 (2025-09-18)
- 为什么感冒鼻塞时,吃东西会没味道?最新Nat. Commun:原来味道不仅需要味觉,还需要嗅觉! (2025-09-18)
- 《自然·免疫学》:打破传统认知!大坪医院/昆明市延安医院团队从头设计多肽,精准抑制细胞焦亡孔道功能,为炎症治疗开辟新途径 (2025-09-17)
- 流感季不用慌!Sci Adv:“抗体鸡尾酒”抗多种毒株还不怕突变,感染5天给药仍能救命 (2025-09-17)
- 新疆放慢构建当代中药家当系统 (2025-09-17)
- 《免疫》:科学家首次发现,最毒乳腺癌在转移前就拿下了抗癌前哨! (2025-09-1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