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会让机体的恢复变得更难!Sci Adv:生物钟或会影响机体肌肉功能的恢复 |
![]() |
来源:100医药网 2025-03-31 14:42
这项研究不仅让我们对昼夜节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提醒我们尊重身体的自然节律。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熬夜后肌肉酸痛的感觉总是更难缓解?或者为什么运动员在清晨训练后的恢复速度似乎比深夜训练更快?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就藏在我们身体的 内部时钟 昼夜节律中。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题为 Immunomodulatory role of the stem cell circadian clock in muscle repair 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机体肌肉的修复速度竟然受到昼夜节律的显著影响,本文研究不仅为 夜猫子 们敲响了警钟,还可能为应对老龄化和肥胖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昼夜节律是生物体内一种自然的、周期性的生理调节机制,其控制着我们的睡眠、饮食、体温甚至情绪。近年来,科学家们逐渐发现,昼夜节律还与组织修复和再生密切相关。此前研究表明,小鼠在正常清醒时间受伤时,肌肉组织的再生速度更快;而在睡眠时间受伤时,愈合过程则会变慢。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一直是个谜,直到最近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实验揭开了昼夜节律影响肌肉修复的神秘面纱。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了小鼠在不同时间受伤后肌肉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发现,受伤时间对肌肉干细胞的炎症反应水平有着显著影响,而这些炎症反应信号能够调节中性粒细胞(肌肉修复过程中的 第一响应者 )的行为。中性粒细胞在清除损伤组织碎片和分泌促进愈合的细胞因子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对肌肉干细胞内部 的深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肌肉干细胞的昼夜节律钟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代谢过程,还通过调节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生成来影响肌肉修复。NAD+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细胞中的辅酶,它在能量代谢和数百种代谢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基因改造小鼠模型,研究者发现, NAD+的增加能够诱导炎症反应和中性粒细胞的招募,从而促进肌肉再生。
CTX损伤后干细胞中糖酵解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会升高
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在清醒时间受伤的肌肉修复速度更快,还揭示了昼夜节律如何通过调节肌肉干细胞的代谢和反应来影响愈合过程。研究者Clara Peek教授指出:在小鼠清醒期间受伤时,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更为强烈,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昼夜节律对肌肉再生的调节作用是通过肌肉干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解释一个简单的生理现象。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昼夜节律的紊乱,比如频繁的熬夜、倒班工作、时差反应以及夏令时的调整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肌肉修复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昼夜节律的紊乱还与老龄化、肥胖和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这些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肌肉修复能力下降的问题,而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昼夜节律的破坏可能削弱了肌肉干细胞的代谢功能和免疫调节能力,从而影响了肌肉的再生能力。
如今研究人员能进一步探讨昼夜节律紊乱是否会导致这些疾病患者肌肉修复能力的下降,以及这种紊乱是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这一发现为开发针对昼夜节律和代谢途径的新型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有望改善肌肉修复能力,并对抗老龄化和肥胖带来的健康挑战。
尽管这项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研究人员工作还远未结束。下一步研究人员还希望进一步探索NAD+如何诱导免疫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在疾病状态下是如何改变的,研究者表示,以往的昼夜节律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个细胞类型的分子钟上,而且通常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的;如今他们有了技术手段去研究不同昼夜节律钟在应激和再生条件下的相互作用,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领域。
这项研究不仅让我们对昼夜节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提醒我们尊重身体的自然节律。下次当你熬夜工作或健身时,不妨想想你的肌肉干细胞可能正在努力应对这种 非常规 挑战。也许调整作息时间顺应自然的昼夜节律,才是保持健康和加速康复的最好方式。(100yiyao.com)
参考文献:
PEI ZHU,ERIC M. PFRENDER,ADAM W. T. STEFFECK, et al. . Science Advances. doi:10.1126/sciadv.adq853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自然·免疫学》:打破传统认知!大坪医院/昆明市延安医院团队从头设计多肽,精准抑制细胞焦亡孔道功能,为炎症治疗开辟新途径 (2025-09-17)
- 流感季不用慌!Sci Adv:“抗体鸡尾酒”抗多种毒株还不怕突变,感染5天给药仍能救命 (2025-09-17)
- 新疆放慢构建当代中药家当系统 (2025-09-17)
- 《免疫》:科学家首次发现,最毒乳腺癌在转移前就拿下了抗癌前哨! (2025-09-17)
- Nature子刊:姜海/邓贤明团队开发高通量蛋白降解剂筛选平台,成功发现SKP2分子胶降解剂 (2025-09-17)
- Cell子刊:华人学者研究证实,短短几天垃圾饮食就会损伤大脑记忆,并提出解决办法 (2025-09-17)
- Nature:中国学者开发阿尔茨海默病颠覆性疗法——短肽通过应力释放,分解tau蛋白纤维 (2025-09-17)
- Nature:细胞世界也“内卷”——能量不足者,请“出列”! (2025-09-17)
- 调出《河北省另免费用一次性物品治理目次》部门物品 (2025-09-16)
- 浙江颁布深入医疗服务价钱改造试点首轮动静调整方案 (2025-09-1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