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疗器械行业 > 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与创新

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与创新

  据悉,在医疗器械行业,有这样一种说法:在中国,普通医院是医疗器械仿制品的展出场;三甲医院,则是跨国医械产品的展出场。这话虽然未必能反映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分布的全貌,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在诊疗水平较高的医疗机构里,进口产品是装备主体;而我国自主研发的医疗器械,却是踪迹难觅。

 

  技术:决胜市场的利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医疗器械工业在最近的一二十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企业数量、产业规模、产品质量等方面,医械行业都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绩。

 

  然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创新能力的欠缺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姜峰表示,虽然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从全球范围看,产业规模依然较小,出口仍以技术含量偏低的中小型产品为主;关键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高端产品仍以仿制、改进为主;生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但技术、规模、品牌的竞争力还相对较弱,尤其是欠缺核心技术。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谁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谁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谁就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像GE、西门子这样的跨国巨头都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这些技术还多为国际标准、规则和技术平台,因此这些公司也就拥有了市场的主控权。

 

  技术标准制订和标准创新是产品创新的一个核心尺度。我国虽然是多个国际医疗器械标准化组织成员,但在国际医疗仪器设备技术标准制订中缺乏应有的地位和发言权。

 

  西方国家包揽了品种创新及系统创新,其必然结果是,国际标准制订的决策主持者也由西方国家的工程技术界专家和医学学者所包揽。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设的6个医疗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主席和秘书长无一例外都由美国或欧洲国家的医学学者、研究院学者和制造商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显而易见,要参与国际竞争,使更多中国的医械产品走向世界,我们必须从创新做起。

 

  而对于中国的医疗器械企业来说,提高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不仅意味着掌控未来的光明前景,同时也具有决胜今天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对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增加,占据市场份额70%的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未来增长潜力巨大,不少嗅觉敏锐的跨国公司也开始向中低端市场发力,面向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医疗服务,加强常规产品的市场渗透。而它们基于技术创新形成的成本优势,将使得本土企业与它们在这个市场中的竞争也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创新:走向成功的途径

 

  国家科技部对医疗器械产业提出的任务是,通过实施“十一五”规划,力争突破20-30项关键技术及核心工艺技术,推出10-15个高技术、高质量、低价格的常规装备产品及核心部件,形成产业规模;争取3-5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重大专利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建立创新团队,培育10个以上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全面提升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努力:

 

  建立“产-学-研-医”一体的医疗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体制,建成从基础技术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开发到产业基地的相应完善技术创新链。

 

  医疗仪器设备制造有四方面可利用的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医疗仪器设备制造商、高校的相关专业院系、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组织、医学临床的医学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群体。

 

  一般来说,医疗仪器设备制造商是医疗仪器设备产品创新的主体,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医疗仪器设备制造技术创新的主体。谢宇峰认为,在医疗器械的创新中,市场需求是核心环节--医疗器械创新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因此,医学临床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也是医疗仪器设备产品思路创新和创新成果验证的重要伙伴。必须要改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创新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状。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