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我国应加速医药企业专利人才培养

我国应加速医药企业专利人才培养

  近年来,国内医药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02~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化学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为5.1万件,其中国内申请为2.6万件,国外申请为2.5万件,申请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9.8%。同时,专利案件的发案率也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

  据统计,2008年全国各地方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092件,其他专利纠纷案件34件,比2007年上升了10.8%。在此环境下,国内医药企业显得对专利缺乏重视,遇到问题时临时拼凑团队,匆忙应对。在创新能力不强,仍依靠仿制药维系产品更新的现阶段,国内制药企业更应重视自身专利队伍建设,制定专利战略,避免掉入专利“埋伏”,或陷入专利纠纷。

  然而,目前国内医药企业专利人才匮乏,大多数企业尚未设立知识产权部门,许多具体事务交由专利事务所进行代理,其中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一项技术方案是作为技术秘密还是作为专利进行保护,通常涉及企业战略的核心问题,这种情况在中药行业尤其普遍。如果单纯依赖专利事务所处理日常专利事务,容易导致该技术机密流失。这需要企业专利人员对此进行把关,帮助决策是否申请专利。

  其次,可能存在同一个事务所或代理人为其他竞争对手服务的情况,这就需要企业专利人员通过检索和调研,选择与竞争对手没有业务往来的代理人或事务所进行合作,避免泄漏技术和商业机密,这在原研企业的研发立项阶段中尤为重要。

  第三,一般而言,专利代理人精于法务和流程事务,虽然某些具有专业背景的代理人也很熟悉该技术领域,但对于技术理解要求较高的医药专利,大多数代理人缺乏知识修养,缺乏对行业的前瞻性判断,对企业诉求了解不够充分,体现到专利撰写时,技术方案的保护存在一定漏洞。这就需要企业专利人员与之充分沟通,此问题才能获得更好的解决。

  第四,企业高层与专利代理人之间,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的不同,就法律层面交换意见时,经常各说各话,沟通不得要领,这也需要企业专利人员为代理人和企业高层沟通架设桥梁,完成二者之间顺畅的沟通。

  我国目前还缺乏完善的专利人才培养体系,只是简单采用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作为专利从业资格衡量的尺度。从2006年起,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人事职业评审组织已经把专利工程师纳入专业技术职称系列,符合条件者可以考取初级和中级职称,但目前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

  对于企业专利工程师的选择,很多企业希望能够聘请具有专利代理人资格的从业人员。但从目前专利代理人的薪酬待遇而言,他们一般不愿放弃代理实务而专门供职于医药企业。所以,专利工程师培养可以兼顾聘请专利代理人和从本企业技术人员中选拔两种渠道。

  外聘的专利代理人进入医药企业,企业内部应该尽快使之熟悉行业动态和产业脉络,使之能够将其法律知识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优势。企业也可以从内部选择具有科研经历、具备创新思路的科研人员加以相关培养,这将有助于企业完成前瞻性专利部署的任务。

  专利工程师应该既能够与企业的高层和技术人员深入沟通,制定最佳的专利战略,也能够与专利事务所保持联系,保持对专利法律体系的熟悉和敏感。必要时,专利工程师可以配合专利代理人应对专利诉讼和进行专利方面的重大决策,成为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可以依靠的中坚力量。

  总之,国内医药企业的专利人才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相对专利代理人这个发展了二十多年的职业,专利工程师更加年轻,但是这个年轻职业将成为医药企业必须加以重视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