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中药西管令中药投入产出悬殊

中药西管令中药投入产出悬殊

  按照传统方法炮制的丸、散、膏、丹,仅限于医疗机构内部使用,被称为中药院内制剂。黑色拔膏棍就是其中之一,用于治疗慢性湿疹等皮肤病,这是医院在整理著名中医专家赵炳南临床经验方时发现。
  

  按照《医疗机构制剂配置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绝大多数制剂必须在净化区内生产,但有些中药制剂生产如黑膏药、外用酊剂等并不需要这样严格的条件。据调查,北京50%-70%的院内制剂被市售药品所取代。政府对中药制剂的生产条件要求与化学药品接近,因为门槛太高,中医医院纷纷取消制剂生产室。

 

  注册审批 费用高时间长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冀湘说,中药制剂的研发原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临床验证,二是配制药物。最近又加了长期毒性实验和现场考核。因此,研发一个院内制剂,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一项最新调研,发现医疗机构研制中药制剂的总费用在10万-70万元不等,时间在6-36个月。

 

  “把中药当成西药管,导致众多中药制剂不得不放弃。”从事中医院管理长达16年的杨卓欣认为,中医药制剂管理越来越“苛刻”。由于投入高,回报低,大多数医院只好选择放弃。

 

  专家建议 实行备案管理

 

  院内制剂是中药处方权的延伸。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说,把处方变为制剂,不仅可以满足临床需要,同时有利于新药开发。比如复方丹参滴丸、三九胃泰冲剂等等,原本都是中药制剂。

 

  院内制剂大多来源于成方或者老医生的经验。中药院内制剂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医生可以进行调整。院内制剂不是新药,按照新药的标准来批准医院制剂,明显不合适。因此,院内制剂注册应与中医药的特点相适应。

 

  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张世臣认为,医生处方变成制剂,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是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积累的经验。医院制剂是由医院组织专家来认定的,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应由医院和医生负责。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